「府办尚廉」2023年第18期《“五代清郎”袁聿修》

发布日期:2023-05-05 16:32 来源: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9岁被征召为州主簿,18岁升任本州中正,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官至吏部尚书,“在官廉谨,当时少匹”,史称“五代清郎”“国之清卿”。

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年,袁聿修任太子庶子,并以本官代理博陵太守。几年的时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称赞。北齐后主天统初,袁聿修担任信州刺史,不扰民、不苛民,为政清廉,上到长吏,下至鳏寡孤幼,都很尊敬他。他在信州三年,地方太平、百姓和乐,当他卸任还京时,全州百姓空巷相送,依依不舍。

在魏、齐贿赂成风的环境中,袁聿修任尚书十年,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素有“清郎”之称。北齐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太常少卿身份巡察各地,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经过兖州时,时任兖州刺史的老朋友邢邵,派人送给他一些白䌷。袁聿修在退还白䌷之时修书一封,上面写道:“今日经过贵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十分慎重。人言可畏,应像提防水患一样,希望您体会此心,不要见怪。”邢邵欣然领会,回信说:“那日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承蒙你来信教导,我并无不快。老弟你过去是清郎,现在却成清卿了。”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灾患常生于疏忽之时,而祸害则开始于细小的事情上。礼无论轻重皆为腐败之物,倘若掉以轻心,就可能从量变到质变,最后身败名裂。因此,我们要牢牢守住小节,善于见微知著,坚持防微杜渐,时刻牢记“面对薄礼应慎微”当是为官者时刻牢记的箴言,自觉涵养干净之气、规矩之气、担当之气、自律之气,努力做一名时时清醒、处处清明、事事清正的共产党人!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