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洁倡导者,用生命践行廉洁的实践者,堪称中国廉洁文化的鼻祖。
当时屈原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体恤百姓、政绩突出,随着官位的提升,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坚持廉洁从政,从不接受别人的财物,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后因受权贵排挤,于农历五月初五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以明其高洁清廉的忠君爱国之志。他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司马迁在其所撰写的《屈原列传》中这样描述屈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我们在缅怀屈原的同时,要时刻将“廉洁”二字深深地铭刻在心间,学习屈原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的民本思想,修身励志、廉政清明的高尚品德,要从“一念入微处”做起,明察之、慎思之、勤改之,做廉洁文化的传承者和以芷兰之香抵御污秽之风品格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