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姓姬,名奭,西周宗室,因他采邑在召,故称召公。他是辅佐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四朝重臣。开创了“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
据史书记载,商纣王沉迷酒色、奢靡腐化、昏庸暴政。最终因失民心而亡国。召公曾随周文王征伐商朝,文王去世后,他又辅佐武王。召公深知,殷商覆灭之因,因此辅佐武王之位,首先想到的便是注重教化民众,得民心。
召公勤于政务,经常巡视民间,了解民情,深得百姓拥戴。召公在陕地巡视时,于甘棠树下听讼决狱、处理政务、扶植农桑,夜晚在甘棠树下搭盖茅屋而居。地方官吏让百姓腾出房子供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都被召公制止。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就在甘棠树下休息,摘吃甘棠果子解渴充饥,并高兴赞道:“这甘棠树真好,浓荫郁葱,果实酸甜适口,百姓劳作累了,正可休息解渴。要好好保护这树,不要乱砍滥伐把它作为柴薪!”百姓听闻都赞颂召公体恤民情,所管辖地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陕地民众将甘棠之事编成歌谣,广为传咏,后收入《诗经·国风·召南》,其诗为:“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留下“甘棠遗爱”的千古佳话,召公也成为勤政廉洁的始祖。
召公的廉政思想,包括爱国、保民和敬德等内容,在召公看来廉政不仅仅是为官清廉,更在于:心存国家,有着忠实于国家的爱国之心,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心系百姓,有着爱民之心,懂得体恤百姓之苦;为官清廉,心存德行,有着服务人民的远大情怀。成王崩逝,召公率诸侯与太子到太庙祭祀先王,告诫他们先祖成就王业不易,一定要勤政为民,专志诚信,节俭廉洁,不可有过高的欲望。
太子钊(即康王)继位后,尊先辈所行,清正廉明、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史称“成康之治”。这些与召公的辅佐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