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霸,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汉宣帝时任丞相,治民法律为准、教化为先,清廉贤明、政声极佳。
汉颍川郡原是秦代郡,管辖20多个县,地域辽阔,当时人口达200余万。但是富庶的颍川郡,却有好几个县的百姓群起造反,郡太守逃往京城请求汉宣帝派武将镇压“刁民”。黄霸认为颍川造反,非“刁民”之刁,而是官吏无德;官吏若教化为先,事先把法令告诉百姓,为官者作出表率、身体力行,“刁民”绝对不会造反。汉宣帝认为有理,立即委任黄霸为颖川太守。
黄霸上任不坐轿、不骑马、不鸣锣开道,只骑一匹骡子,带着一个管家微服私访。进入颖川地界,一路上看到一拨又一拨逃荒要饭的百姓,便问其为何要逃离颍川,逃荒者告诉黄霸,土地都被豪强恶霸掠夺去了,无田可种,不逃荒就得饿死。黄霸又问逃荒者为何不去县衙告状,他们哭诉:“进衙门告状,未开口先挨打,谁还敢去啊!”黄霸明白了,便劝他们回颖川告状,新任太守替他们申冤作主。但是,逃荒者不相信一个骑骡子的过路人的话,继续往邻县奔逃。
到了岭武村,满山树木葱郁青翠,牛羊在田间山边吃草,家家炊烟冉冉,鸡叫狗吠猪嚎,一派农村清平乐园景象。黄霸在岭武村歇脚时,得知这岭武村原来不属于颍川郡管辖。黄霸登山远眺:同一块土地上,竟有不同村庄,一边逃荒要饭,满目凄凉;一边安居乐业,牛欢马叫。于是他向汉宣帝写了一份奏章,火速发往京城,恳请皇帝恩准在颍川开仓放粮,首先把几万流亡百姓安置好。这样新政新法令就能在颍川实行,颍川的“刁民”也就治理好了。他在奏章最后说:民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汉宣帝答应了这个请求。
黄霸到颖川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安民告示,教化百姓、学习法令,还派人到邻县和官道张榜宣告,号召流亡百姓回乡。凡回家开荒种田者,发放粮食和种子,免税免劳役。为了赢得百姓信任,他带头脱掉官服官靴,下地拉犁耕地。
黄霸的做法一传十、十传百,外出逃荒的流亡百姓又纷纷回来了。为了让流亡民众安心,不再外逃,他责成各县县令安置逃荒者,违者重罚、不听者革职,并到各县暗访、检查督促。
黄霸在颍川任上,不光安抚平民百姓,还着力教化官吏,他把颖川郡二十多个县令叫到大堂,让挨个背诵新政法令。有一个县令读《六条问事》时浑身发抖,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认罪,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与《六条问事》条条沾边,如按法惩办则必死无疑。黄霸认为监督的重点应在防患于未然,他将《六条问事》在大街小巷张贴,大张旗鼓地宣传,朝廷的政策人尽皆知,郡守官员和20多个县令也心悦诚服。在黄霸看来,最重要的事是重视农桑,发展生产,鼓励农民种树、养猪、养鸡鸭、养蚕桑,并下令禁止用粮食喂马,把宣帝的休养生息政策逐一贯彻实施,使百姓安居乐业。五年之后,颍川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成了繁华富饶之地。
《汉书·循吏列传》中,黄霸事迹独占约40%,黄霸治民教化为先,外宽内明得吏民心,堪称“循吏典范”。据说他任职的颍川有一高台,被后世传说因其廉政引得凤凰起舞,得名凤凰坡,有诗如此:“凤去前年坡已荒,颍川犹见颂洋洋”,足见其廉政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