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无尽的家国情怀 
——读《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有感

发布日期:2022-11-25 15:41 来源: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盛夏,我合上书页,革命烈士赵一曼英勇就义前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久久回荡在脑海中,令人感念至深,不觉已然泪目。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是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广泛征集党史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个时期红色家书史料编辑出版的,主要收入了李大钊、方志敏、赵一曼、夏明翰等三十位革命烈士遗书、家信、就义诗等,辅以人物生平简介和感人事迹介绍,勾勒出一段段珍贵的红色历史,带我们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通读本书,先烈们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令人动容,他们坚守信仰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坚贞不移,身陷囹圄至死不屈。文字是思想的载体。隔着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表达,那不仅是情感的表达,而且是信仰和思想的表达,一种带有紧迫感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这种情感和思想,是中国人民最为深厚的民族情结,是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承载着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红色家书,蕴含了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信仰、信念、信心,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伟大的“共产主义殉道者”方志敏用信仰奏响了励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的三部曲。从最初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到踏上革命征程,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在遭受囚禁的日子里,他依然斗志不减,戴着镣铐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狱中文稿,彰显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八十多年过去了,方志敏的呼喊仍然振聋发聩:“我们始终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竭诚的信仰者。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

革命理想高于天。无论是坚信“只有干共产主义才是人类出路”的杜永瘦,还是“除了服从真理,绝不服从于其他”的刘愿庵,无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在他们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面对苦难多舛的祖国,都始终坚持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理,始终对自己选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笃信终生。

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我们必须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红色家书,彰显了革命先烈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

为了革命理想,为了报国救民,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不畏困难、不惧牺牲,始终对党忠心耿耿。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收买,刘绍南不为所动,坚决斗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愿庵坚守信念,绝不背叛;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诗咏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最勇敢的战士”李大钊、千古英烈夏明翰,他们的英雄事迹耳熟能详。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一颗颗赤子之心中饱含的忠诚担当辉耀天地。

“我勇敢的说话,算是没有丧失一个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的精神。”“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要我说党,我绝不说。”“平生从不受人怜,岂肯低头狱吏前。”“我今躺在血地上,切莫为我空悲痛,但愿对准我们的敌人猛攻!”今天,再读这些真实的文字,他们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饱含深情,声音颤抖,眼里闪耀着坚毅的目光。一封家书就是一段历史。在革命年代,无数的先烈们经受了一次次政治考验,宁肯牺牲生命,也绝不暴露党的组织,绝不泄露党的秘密,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坚贞不移,在大风大浪面前旗帜鲜明,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我们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绝对忠诚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没有枪林弹雨的洗礼,没有生死存亡的较量,我们更是要牢牢记住这一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

红色家书,体现了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在《红色家书》选取的一段段家信、就义诗的背后,都有着一段血泪交织的往事。革命英雄夫妻陈觉和赵云霄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在面对国与家、生与死、公与私的考验时,理性地在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之间斟酌考量,他们心系家国、舍生取义,践行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在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像陈觉、赵云霄这样的先烈不计其数,他们在身心和尊严都遭到严重伤害的艰难情况下,始终对革命事业毫无怨言,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以国家前途命运为重的崇高品格和博大胸怀。

“我现在是准备踏着我们先烈们的血迹去就义。”“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些文字虽然朴素,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深沉无私的爱国主义情怀。革命先烈们对国家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和情感,对妻儿手足无限的不舍和思念,让人读之落泪,思之怆然。

我们常讲爱国,一个人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世界,而是要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相连,学习“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风亮节,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并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红色家书,传承了革命先烈修身齐家的优良家风

一封家书别生死,几纸笔墨诉衷情。“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是个体自然生命的起点,也是精神生命的源泉。一封封红色家书是主人公在家人面前的真情流露,或体现其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或抒发与家人之间的细腻深情,或反映其教育后代的家风家教,蕴含了道德和人性的光辉,诠释了忠孝仁义的深刻内涵。书中随处可见一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史砚芬在遗书中写道:“妹妹,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弟弟,我死以后,不要治丧,因为这是浪费的,以后你能继我志愿,乃我门第之光。”

刘伯坚写道:“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费要累着诸兄嫂。”

刘谦初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

卓恺泽在给父母的绝笔信中说:“你们千万不要为我悲哀或可惜,更不要把我的死当作耻辱。为公忘私,为国忘家,是古有明训的。对我的儿女们,我就怕父母太娇养了,娇养的结果,必是造成不成器的东西。”

熊亨瀚的遗言中说:“余生未报父母养育之恩,死又增父母西河之痛,罪孽深重。余又素无积蓄,今以子女累汝。家庭间,当和睦一气,共撑困局,已分父母之忧。儿辈须严加管束,切勿因余之死而溺爱之,以致堕落。”

这些嘱咐和教诲朴实无华,我们在深受感动的同时,由衷地钦佩革命先烈们清正廉洁的品格以及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给予我们力量和启迪,在家风建设中承续传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绵亘不绝。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读《红色家书》,就是读历史,读昨天的坎坷曲折,读今天的来之不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新干部,我们怎能懈怠?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是旗帜、是明灯,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的方向。(作者:市政府办公室  叶茜文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