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季度科室标杆市地志办编审科交流发言稿

发布日期:2024-02-09 15:22 来源: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非常荣幸,地志办编审科荣获四季度科室标杆。获此殊荣,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指导与关心,离不开政府办科室的支持与帮助,离不开地志办全体人员的协作与付出。在此,致以衷心感谢和新春祝福!站在这里,我倍感压力和惶恐,因为政府办人才济济,优秀科室不胜枚举,编审科能成为科室标杆,是领导和同事对我们工作的鞭策、鼓励,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动力。下面,结合科室工作,向大家简要汇报几点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敢比敢争,把地方志“冷板凳”坐热

有为才能有位。”编审科全体人员怀揣“敢比”“敢争”的工作劲头,积极参与政府办“双创”“三比”“五大行动”,在正视差距中敢同政府办科室比业务能力、比质量效率、比担当贡献,在干事创业中敢与政府办干部争名次、争业绩、争荣誉,通过勤奋学习、埋头苦干,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台阶,不断扩大地方志部门影响力,把“冷板凳”真正坐热。

一是学业务,比能力。地方志编审是一项专业知识较强、涉及行业领域较多、时间跨度较长的工作,一般人难以胜任。编审科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更需要“从头学起”。我们始终保持“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清醒认识,自觉对标政府办“五懂”干部要求,利用自学、线上平台学、职工会集中学等方式,不断加强地方志业务知识和经济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编纂业务技能;通过“走出去”参加中省地方志部门、中国版协年鉴工委等机构举办的专业论坛、业务培训,到省内外地方志工作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眼界、长视野、提能力。

二是转作风,比质效。好作风是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是推动工作的强劲动力。政府办人一直有着优良的工作作风。我们坚决摒弃以往地方志部门长期工作养成的“惰”“拖”等坏毛病,主动向政府办的科室标杆、岗位标兵学习,用“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要求自己,坚持工作往前赶、事情往前做的原则,在志书、综合年鉴、地情文献编纂出版中,自我设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与时限要求。《广安年鉴》每年3月前完成招标采购和初稿收集,5月前形成分纂稿,7月前完成总纂稿,8月前送重点行业部门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查,11月前印刷出版印刷发行,提前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目标任务。

三是真作为,比贡献。工作唯有真抓实干才会出实效、见成绩。我们始终坚持“干”字当先、“实”字落地,以实干立身、凭实绩说话、拿实效服人,真枪实刀地拼命干,不玩虚的,不做虚功。为成功创建首批四川精品年鉴,《广安年鉴(2023)》篇目结构作了6次重大调整,20余次小幅度改动,派人跑成都修改排版稿、对接省上专家领导不下25人次。“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12月,《广安年鉴(2023)》以全省第一名入选首批四川精品年鉴,得到赵波市长、襄渝常务副市长的肯定性批示;《广安年鉴(2022)》荣获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奖,得到张彤书记的肯定性批示。

二、敢想敢干,把地方志“小事业”做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编审科全体人员心怀“敢想”“敢干”的豪情壮志,聚焦“存史、资政、育人”的主责主业,秉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理念,立足岗位思考谋划地方志工作,拓展地方志单项工作外延,把地方志“小事业”不断做大。

一是敢为“党政”想,服务中心大局。我们主动聚焦市委、市政府重要部署、重点工作、重大事项,策划编纂特色志鉴、地情文献书籍。编纂出版《广安市情》,成为宣传广安、介绍广安、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编纂出版《广安邓氏文史》,为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对外宣传提供支撑;搜集与广安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图文资料,编纂《文海寻雅——文华广安》,为提升广安城市文化品质贡献方志智慧;指导县(市、区)编纂出版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为乡村振兴提供珍贵的历史史料;启动编纂《广安扶贫志》,全面记录广安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担当与贡献,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为非凡重大事件留存历史。

二是敢为“发展”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紧紧围绕广安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资政辅治调研文章。围绕“同城融圈”战略,组织撰写《发扬三线建设精神,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市的广安路径》等调研文章,为广安全力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提供有力参考;围绕“优镇兴乡”战略,组织撰写《保护开发传统村落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等调研文章,为广安乡村振兴提供对策建议;围绕小平故里原真性乡村园区规划,收集提供《广安出了个邓小平》《不朽的忠诚》等文史资料,草拟报送《关于小平故里原真性乡村园区概念策划方案文化专篇的几点建议》,为文化专篇编制建言献策;围绕广安红色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组织撰写《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统战成就》《参加全国武装起义的广安籍红军事迹研究》等调研文章,用历史研究阐释了广安红色文化的前世今生,为保护和弘扬红色血脉、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三是敢为“民众”思,服务人民群众。我们持续深入推进史志“七进”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地方志教化育人的作用,努力营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浓厚氛围。广泛收集整理广安境内的旧志,先后整理出版6部存世《广安州志》的点校本、重刊本,展示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着力打造广安市方志馆,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方志馆分馆,方便群众全面了解古今广安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点;持续优化广安市数字方志馆馆藏书籍,收录各类志鉴、地情文献书籍66部,现累计访问量73万人次,极大便利了社会大众查阅广安地方志作品;建成40个史志阅览室,举办赠书活动20余次,赠书1万余册,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了读志用志覆盖面。

三、敢闯敢试,把地方志“老传统”立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编审科全体人员鼓足“敢闯”“敢试”的开拓勇气,在志鉴编纂工作中不断突破固有思维定式、传统经验做法,敢于探索创新,形成新的一套工作思路、篇目结构、审核模式,把地方志“老传统”破旧立新。

一是创新工作思路,安排部署立足“早”。“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坚持工作早谋划,每年12月份,思考和谋划下年重点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拟制编纂文件,制定编纂大纲,细化地方志目标任务;我们坚持供稿早催办,每年初发文后,根据掌握的供稿情况,及时与相关单位对接沟通,催促落实,确保各行各业资料的及时性与完整性;我们坚持编纂早入手,及时整理各部门、各单位报送的初稿,做到边搜集、边修改,边催促、边完善,待到初稿搜集结束时已形成分纂稿。

二是创新篇目结构,谋篇布局突出“色”。一部好的综合年鉴,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年度特点。我们认真落实《四川省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试行)》和省地志办专家的指导意见,突破按机构分类的传统篇目框架结构,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结构布局,按照行业分类、体现主要职能的原则,合理设置类目、分目、条目,单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邓小平故里管理”两个类目,突出广安地域特色。坚持对照精品年鉴,确定编纂思路和主题,充分体现年度特色和重点工作;坚持突出重点,筛选出年度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活动,按职能重新分类,使年鉴更具存史价值与史料价值。

三是创新审核模式,志书年鉴环环“审”。质量是地方志作品的生命。我们改变交由印刷出版单位审核把关的传统模式,注重在组稿环节、编辑环节、出版环节的全过程审核,精品意识贯穿编辑出版整个过程。坚持从篇目设置到内容审查从质量抽查到出版社三审三校从编辑部校对到行业部门审查,从样书验收到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做到步步审查、环环相扣,上一步审查不过关,不能进入下一步工作环节

“荣耀已成过往,奋斗才有未来。”编审科将不忘方志初心、牢记修志使命,学习借鉴政府办优秀科室工作经验,继续严格落实“三更”要求,以争创全国精品年鉴为目标,履“存史”之责,行“资政”之要,修“教化”之德,上下同欲、奋楫笃行,为推进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