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明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能站在岗位标兵的表扬现场,倍感荣幸。我深知,就目前的业绩和能力与大家相比,犹如云泥之别。《增广贤文》有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唯有不断学习,方能赶上大家的脚步。借此机会,向组织的培养表达衷心感谢,向同事的帮助表示诚挚敬意!现将个人的一些工作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做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把准“定盘星”,夯实志鉴理论根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年轻干部,我们需时刻保持本领恐慌意识,摒弃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中游心态,要在持续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磨砺自我,精研业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一)甘坐“冷板凳”,锤炼“真本领”。地方志是一项具有专业特质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这个部门只有牢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句话,方能掌握真正的工作本领。我秉持空杯心态,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先后仔细阅读了《中国地方志》《方志编修理论与实践》等理论书籍,还通过中国方志网、四川省情网等方志网站,收看了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和公开课。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通过近两年的学习积淀,逐渐对史志编纂的基本原理、方法技巧及最新发展动态有了粗浅的认识,也逐渐有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
(二)学习“老前辈”,锤炼“真品格”。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方志工作者,工作能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职业品格不可或缺。来到市地志办工作后,很多前辈的先进事迹时常激励着我,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和甘于奉献的良好品格,都深深感染着我。地志办的两位调研员,尽管年岁已大,依旧沉浸在故纸堆里,为方志事业“倾情倾心终不悔”。他们指导编纂的志鉴书籍和地情文献屡屡获得重要奖项,他们身上那种“青灯黄卷的孤独,秉烛探幽的清苦,锥心泣血的求索,壮心不已的使命”也成为了我毕生的追求。
(三)付出“血和汗”,锤炼“真作品”。今年初,市地志办在省、市的全力支持下,开启了争创中国精品年鉴征程。1月份召开启动会,3月形成年鉴篇目,7月形成年鉴初稿……为数不多的编纂人员,在省级年鉴专家的带领下,年鉴编辑部全体编纂人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后召开年鉴编纂工作推进会4次,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5次,争取有关专家指导10余次,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了100余万字的《广安年鉴(2024)》,编纂质量达到广安空前高度,得到全国年鉴专家的一致认同,形成了年鉴编纂的“广安经验”。虽然2024年中国精品年鉴工程被暂时叫停,但编纂过程中展现出的高度责任心和强烈使命感将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我们做好扶贫志编纂和第三轮修志工作。
二、筑牢“压舱石”,聚焦地志核心任务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地方志作为记录地方历史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地域文明、彰显地方特色的有力见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创精品、广宣传、强服务的举措,不断强化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社会功能。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全力提升广安年鉴质量,我们根据中、省有关文件,牵头制定了《关于提升县级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通知》,对篇目结构、年鉴记述主要特点、易错问题和具体要求进行了明确。通过上下结合,部门会商的方式,我们深度挖掘各供稿单位科室总结、宣传信息、汇报材料等有效信息,突出记述“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红色旅游胜地建设”等富有广安地域特色的工作。严格执行部门领导签字报送制度,坚持“一支笔”统稿原则,集中解决交叉重复、归属不当、内容不实等问题,切实把牢质量关口。也正是这种“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的坚持,才能在“不足”中寻找新的机遇。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探索和实践更加多元的方志文化宣传方式,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初步形成多层次立体方志宣传格局。建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同志直接负责、干部职工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市本级每周5条、各县(市、区)每周2条的工作任务,压实方志文化宣传工作责任。主动适应新时代方志发展需要,推进修志宣传齐头并进,积极学习方志宣传工作先行地区的经验做法,组织方志系统信息联络员学习信息写作和信息热点采集技巧,切实提升信息采用率。2024年,一举扭转方志文化宣传落后的不利局面,方志信息采用量一季度排名全省第三,二、三季度均为全省第一,被省地方志办评为2024年度地方志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对全市史志阅览室布局进行统筹谋划,选择基础条件好、史志氛围浓、示范辐射强的乡村(社区)进行设置,满足群众就近阅读方志书籍的需求。利用节假日、农闲时节,邀请史志专家为群众讲授镇志、村史,采用“观看视频、角色扮演”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史志文化进村落”宣教活动,营造读史用志浓厚氛围。加强对在库书籍及展品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舆论导向正确,不断丰富藏书种类和数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阅读选择。截至2024年底,广安市已建成史志阅览室44个,举办图书捐赠活动20余次,捐赠史志书籍2000余册,在推进人民群众了解风土民情、传承乡村文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绘制“路径图”,锻造过硬方志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正是我们拥有一支齐心协力、素质过硬的方志团队,才能刷新一个又一个记录,取得一个又一个硕果。大家用心血与汗水,记录着地方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血脉,让人们通过地方文献,感受历史的温度,聆听岁月的回响。
(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编辑部团队成员对照学习《江苏年鉴》《成都年鉴》《长沙年鉴》等历届中国精品年鉴,通过学篇目设置方式、学正文记述方法、学版式装帧设计,弥补广安年鉴编纂出版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强化与地方志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参加由地志办组织的到眉山、内江、雅安等年鉴编纂先行地区的考察活动,对标先进学经验,开拓思路促提升。通过视频连线、实地讲授等方式,邀请中、省年鉴专家就最新编纂规范和编纂理论进行专题培训,着力提升编纂水平。设置“方志夜课”品牌,组织编审科干部利用业余时间收看“四川方志讲堂”培训课程,锻造一支堪当重任的方志队伍。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争取各部门(单位)高质量供稿,注重因材施教、按需补短。针对市直部门,通过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讲明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和报送时限;针对企业、社会团体,在提供志鉴样稿的基础上,教理论、教方法,面对面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编纂人员的工作信心和编纂质量。针对志鉴类型的不同,讲授有针对性的编纂理论,特别是在扶贫志编纂过程中,重点讲授资料搜集渠道、资料编写规范,高质高效推进各项志鉴编纂工作。组建以省级方志专家为核心、业务骨干为团队的业务咨询小队,深入部门编纂现场,协调解决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镇村志是地方志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县三级志书延伸和补充,是乡村振兴筑魂工程的重要内容。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反复研读中国名镇志、主动向修志专家请教、到镇村志编纂先行地区考察学习等方式,全方位提升编修镇村志理论水平。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以篇目座谈会、质量研讨会、实地走访调研等形式面对面、点对点指导,有效提升基层编纂人员业务能力。秉承“开门修志、众手成志”的编纂原则,指导基层编委会吸纳镇村干部、退休教师、史志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镇村志编纂,为编纂一批可堪可鉴的镇村志奠定坚实智力基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期。荣获岗位标兵称号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团队努力的认可。下一步,我将继续践行“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要求,深入落实办公室“双创”“三比”“五大行动”安排部署,争做“五懂”干部,为推进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