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德秀,字紫芝,祖居山西太原,后定居陆浑元里村(今洛阳嵩县库区乡老樊店村),鲜卑族,唐代诗人。元德秀是后魏昭成皇帝孙常山王遵的后裔,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易姓为元。元德秀一生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为政清廉、名重当时,深得人们尊敬和爱戴。
据《新唐书·卓行传》记载,开元二十三年,唐对回纥用兵胜利,唐玄宗驾幸东都洛阳,在五凤楼下举行歌舞会演以示庆贺,皇帝近臣组织方圆300里内县令、刺史各自编排精彩歌舞节目以供皇帝观赏,并根据所演节目优劣排出名次,进行奖赏和惩罚。消息一出,上至地方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震动。以洛阳城为中心,方圆300里内各州、县的地方官为筹备这场演出开始了人力、物力、财力的竞争角逐。很多地方官为在演出中能夺得名次,不惜花费巨资、极尽奢侈豪华之能事,置办演出服装和演出道具;有的甚至借此私立名目,强行摊派,搜刮百姓,劳民伤财。
当时,河内(今焦作市)太守组织几百名歌舞伶伎的大规模团队,穿着华丽服装,扮成色彩瑰丽的犀牛大象形状,乘着大车浩浩荡荡到洛阳参加演出。而时值鲁山县令的元德秀仅亲带乐工数人,步行至洛阳,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自编自导歌舞《于蒍于》,借民歌倾诉民生之艰难,恳请圣贤之君怜惜体恤百姓,减免赋税徭役。玄宗看到的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节目,只有这一场是反映百姓疾苦,借歌舞之机为民请命。唐玄宗连连赞叹《于蒍于》为“贤人之言”,并立即对身边的宰相说:“河内老百姓不知要遭受多少苦难呢?”随即下诏罢免了河内太守的职务,免除鲁山百姓三年赋税和徭役,并赏赐许多金银给元德秀,元德秀将赏银都用于地方治理。
元德秀在任鲁山县令期间,追随尧舜、广施仁政,提倡道德、教化人民,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把持操守、洁身自好,从不收受别人贿赂,终日素餐、一身布衣。三年任满离开鲁山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他与百姓恋恋不舍,挥泪而别。回陆浑隐居后全部家产仅有祖上留下的薄田数亩,无院墙草房几间,“篱笆为户,不置锁钥”。正所谓,“官卑廉高治鲁山,歌舞请命为民安。家无仆妾饥忘爨,自有清俭志不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