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宰相)。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言:“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因其勤政廉洁,被列入《史记》“第一位清官”。
公元前601年,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主张以民为本、休养生息,农商并举、文化繁荣。他鼓励民众上山采矿,使楚国的青铜冶炼和铸铁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一系列鼎新革故的务实举措,助力楚庄王成就春秋霸业。
孙叔敖官居高位,却不居功,不贪财,生活十分俭朴。《新论·国是》篇记述,孙叔敖的妻子从来不穿丝绸一类的高档服饰,马也不喂粮食一类上等饲料,他出行时乘坐的只是用竹木做成的旧车,驾车的马也是瘦弱的母马。春秋时,王公贵族出行都是用膘肥体壮的公马拉车,只有下等阶层的人才会用母马或老马拉车。如此一来,就连孙叔敖的侍从都看不过去了,说:“驾驶又新又好的车子才安全,用健壮的公马拉车子才能跑得快,穿狐皮做成的衣服才暖和,国相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君子服饰穿得漂亮,应当显得谦恭一些才是;小人服饰穿得漂亮,容易表现得倨傲无礼。我这个人德行不够,不能承受啊!”
《列子·说符》中记载,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曾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问他何谓“三怨”,这位隐士回答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作为一代名相,孙叔敖向其阐明了自己居处高位而避免“三怨”的做法:“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老人对他的做法大加赞赏。
孙叔敖的勤政廉洁也深深影响了妻子儿女,一家人都谦逊谨慎,不求名利。孙叔敖去世后,妻子儿女遵照他的遗嘱回乡务农,衣食极其简朴,为了维持生活,只能以上山砍柴为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无厌,取之不以其道,谓之“贪”;清平公正,非我所有,一毫一厘而不苟取,方能称之为“廉”,做人民公仆,就要廉洁奉公、笃守清名,不负群众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