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历史上负有盛名的谏臣,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等职。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所谏之言皆为江山社稷,丝毫无个人私利。不论是他提出的“偃革兴文”,还是他建议的“廉听广纳”;不论是他进言的“知人善任”,还是他忠告的“居安思危”,无不反映出他对朝廷的耿耿忠心,饱含对黎民百姓的体恤和爱护。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魏征的政治思想之一,是他对君臣关系的认识。有一次,李世民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引用唐尧、虞舜“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为正面案例,以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听偏信,致使国家灭亡为反面典型,论述君主应该兼听纳下,避免闭目塞听、独断专行,臣子应该发挥才干、匡弼时政,这样君臣一心、上下一体,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
魏征一生廉洁做官,死后依然坚守。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将要入葬时,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平生节俭,现在按一品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太多,不符合魏征的遗愿。”因此对朝廷供给的一切仪仗和物品都推辞不受,仅用白布、帷幕装饰承载灵柩的素车,不用花纹、色彩和刍灵。李世民亲自登上御苑的西楼,望着魏征灵柩的方向痛哭,竭尽哀思,命百官送灵柩出长安郊外。晋王李治奉诏致祭。李世民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并将它书写在墓碑上;为其创作挽词十首,以表哀思。
后来,唐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避免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由此可见魏征在唐太宗心中的分量。明君、名臣联袂烘托出大唐盛世气象,而魏征的风度也成了“贞观之治”的最大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