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侠,本名裴协,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北朝时期著名清官廉吏。裴侠一生生活俭朴,克己爱民,所在州郡百姓无不感其遗爱。
西魏文帝时,裴侠出任河北郡(治所在今山西平陆)太守。虽然身为太守,但生活十分简朴,爱民如子,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按照当时河北郡的旧制规定,作为太守可享受两种特殊待遇,一是有当地渔猎夫30名专门负责供应他的饮食,二是有丁夫30名专供他役使。但对于这种特殊待遇,裴侠却说:“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而去役使他人,我于心不安。”于是他免除渔夫们的任务,对那30名丁夫,则让他们以绢代役,用他们所交的绢为官府买马。这样一来,时间久了,官府的马匹数量大增,无形中给政府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但他在去职卸任之时,却两手空空、一无所取。当地百姓就将此善举编成“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的歌谣到处传唱。
后来,裴侠廉洁奉公的美名传到了丞相宇文泰那里。各地刺史、太守等官员一同谒见宇文泰时,宇文泰命裴侠单独站在一边,对其他官员说:“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如今你们中间如有像裴侠这样的,可以和他站在一起。”所有的人都默然不语,无人敢与他比肩并立。为此,朝野上下也都为裴侠清廉之行所折服,从此称他为“独立使君”。
裴侠曾撰写自己九代伯祖三国魏尚书令裴潜的传记。他认为裴氏清公的传统始于裴潜,他想使后代都遵奉此传统。所以当传记写出后,裴侠送给宗族中知名者每人一份。他的从弟裴伯凤、裴世彦当时都担任丞相府的僚佐,讥笑裴侠说:“人生本就是为名为利,如果甘受清苦,还何苦作官?”裴侠说:“清廉是任职的本分,勤俭是人立身的基础。裴氏家族是个大族,好传统要代代有人继承,以清苦修身不为名利,是怕辱没祖先。”裴侠的一番话说得二兄自惭形秽,羞愧而退。
有一次,裴侠患了病,大司空宇文贵、小司空申徽前去探视,但见裴侠的住所不仅家徒四壁,而且还遮不住风霜,不禁咂舌感叹,返朝后立马将裴侠家里的情况据实禀告皇帝。皇帝听后亦为之感动,就下令为他建造住宅,并赐给他田产、粮粟等。裴侠病故后,河北郡的前任功曹张回及当地官吏百姓,还专门作颂以记他在郡时的清德事迹,足见裴侠虽去职已久,但其清公之行仍为当地百姓所追思。
纵观裴侠一生,虽官达公卿之位,然而他官高不失其志,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他以其清慎奉公之行成为一时之最,确实令人叹服。清廉是任职的本分,勤俭是立身的基础,这是我们应予以牢记的为官箴言。我们党员干部应当像裴侠那样,不以获取特权为喜,而以恪守俭德为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绝不以身试法,绝不触碰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