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四川再发暴雨蓝色预警,全省防汛“大考”已经到来,我市严阵以待全力迎接挑战。
我市防汛形势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做好防汛减灾工作?记者采访了广安水文中心、市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详细了解我市在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隐患排查、应急准备等方面的情况。
预警为先
“水情趋势预测”为决策赋能
“目前我市水旱形势平稳。”广安水文中心水情预报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自5月入汛以来,我市已经历3轮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江河嘉陵江、渠江干流出现小幅涨水过程,各中小河流出现1至4次不同程度的涨水过程,最大水位变幅出现在邻水县大洪河兴仁水文站,最高水位均未超过警戒水位,未出现重大灾情、险情。
防灾减灾,预警先行。
“未来一周,我市境内嘉陵江、渠江干流可能出现小幅洪水过程,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出现明显涨水过程……”广安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及时根据天气预报,结合上游气象信息开展辖区水情趋势预测,并以微信消息的方式发送至相关单位,提醒这些单位做好防汛工作。
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汛前,全市29个水文(位)站和194处雨量站完成检修调试,确保监测预警系统运行零差错。此外,我市还实施“逢雨日会商”“日调度”工作机制,多次开展多部门联合会商,发布洪水风险预警提示、广安水情信息5000余条。
未雨绸缪
多维度提升应急能力
“未雨绸缪,打好提前量。”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副主任黎华平介绍,我市防汛减灾工作较往年大幅提前。
以全市防汛减灾综合应急演练为例,今年提前到5月27日开展,较2022年提前了2个月。“我们改变以往在汛期举办应急演练的惯例,让各级各部门从汛期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进行问题复盘和改进。”黎华平说。
汛期到来,我市已成功构建全域联防机制,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织密“责任线”。建立市、县、乡、村、点五级包保责任体系,动态更新2815名防汛责任人信息库,实现重要江河、山洪灾害危险区、水库电站等关键部位责任到人。
筑牢“安全线”。建立“排查—整改—验收”全流程闭环机制,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拉网式排查,累计排查防汛风险点位1965处,发现并整改问题201处。
巩固“保障线”。建立“1个总体预案+N个专项方案”预案体系,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度汛方案等839个,组织实战演练588场次、覆盖人员2.2万人次。组建专业抢险队伍494支、合计1.39万人,储备编织袋、照明灯、救生衣等各类救灾物资40万件。
除此以外,市应急管理局还紧盯江河洪水防范、水库度汛管理、山洪地灾防御、在建工程度汛、城市内涝防治等重点,全面开展防汛监督检查,督促责任、措施、人员、物资到位。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派出34个督导组,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67个。(广安日报记者 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