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邻水县椿木镇防汛物资仓库里,该镇水务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蒋玉祥正在清点物资。在清点完救生圈的数量后,他又快速按下对讲机的电源键确认电量,“汛期无小事,这些‘家当’在关键时刻必须顶得上。”
进入汛期以来,椿木镇全员进入“备战状态”。在防汛物资储备库里,探照灯、编织袋、铁锹分类码放,连救生衣的每一处缝合线都反复检查。蒋玉祥的“较真”代表了椿木镇的态度: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不备。
在数公里外的黄金扁村3组,一座由集装箱改造的临时安置点静立山间。推开房门,床、空调、马桶等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从附近山洪灾害点到这儿,即使背上一名老人过来,也只需要5分钟。”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汪从科说,这个距离险情地点仅100米的“安全屋”,是给村里群众吃下的“定心丸”。
与此同时,椿木镇每天都会向各村播报防汛知识,村干部微信群里也会滚动更新预警信息;坛同镇、合流镇的联防协议,让跨区域救援有了“绿色通道”;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三查三避”机制,让安全隐患无所遁形。
“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展无脚本演练,不断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椿木镇主要负责人说。(邻水融媒 吴乾超 记者 龙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