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年关爱型“三型”城市,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青年就业创业,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关乎“国之大者”,牵动亿万家庭,是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市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加快“三型”城市建设,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上持续用力,不断优化城市“软环境”,构筑起全生命周期支撑体系,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致力让广安成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之城。
“儿童友好”让城市更有活力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驻守中印边界的18岁边防战士陈祥榕的战斗口号……”11月4日下午,在邓小平图书馆三楼儿童阅览室里,“小丽妈妈”为50余名孩子讲述着陈祥榕用年轻的生命保卫祖国边防、筑起巍峨界碑的故事。
孩子们在英雄的事迹中深感震撼,纷纷表示要向英雄致敬、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小丽妈妈讲故事”是邓小平图书馆专门针对少儿读者与其家长打造的亲子阅读品牌活动,自2017年4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78期,累计7000余人次参与其中。孩子们听“小丽妈妈”讲故事,学习和收获并存,温暖与快乐同行。
在我市,像这种关爱陪伴儿童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座城市,正因对儿童友好而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儿童事业发展,补短板、求创新、重实效。“去年2月,我市印发《广安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试行)》,正式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工作。”市妇联主席姚昕介绍,我市编制了《广安市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制定了27个专项规划,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各级各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开展“广安市儿童友好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公园建设的通知》等文件,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医院、学校、公园、图书馆等示范建设。从专门为妇女儿童打造的公交专线,到公共空间建设改造中越来越多的适儿化项目,儿童友好理念正日益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免费为儿童拍骨龄片,到儿童友好家庭建设,再到遍布城乡的“童伴之家”,全社会关心关爱儿童成长的氛围日益浓厚。从走深走实的“双减”,到以红色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儿童素质教育“提能”,儿童成长发展链条上的每一环都扣紧扣实。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城市俯下身的关怀与温暖。我市正“握指成拳”加倍努力,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美好蓝图变为生动实景。
“青年发展”让城市更有魅力
“我很喜欢周末逛街看电影吃西餐,以前只有去重庆、成都消费,但近几年广安影院遍地都是,各商业综合体销售的品牌与世界接轨,跟大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从重庆毕业回到广安工作两年的刘鹏飞直言,现在的广安多元、开放、年轻化,能够充分满足年轻人的各种需求。
让年轻人选择一座城市、爱上一座城市,最终扎根一座城市,绝非易事。从一些细节中,可以窥见我市为吸引年轻人作出的努力。
除了生活上的方便,让青年能就业创业,是更大的吸引力。
广安市鑫宜农机农艺合作社理事、广安戴星家庭农场农场主宋辉是地地道道的“农二代”,2016年6月大学毕业后,宋辉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选择从事水稻种植。由于经验不足、市场信息掌握不够、设备投入过大、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创业初期,他不但没有获得收益,还负债50多万元。就在他无助、彷徨的时候,共青团广安市委、共青团广安区委帮助他顺利申请到45万元创业扶持贷款,还时常组织青创导师、农技专家等到田间地头,对其进行指导。
几年下来,宋辉的种植业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宋辉的农场实现水稻亩产650公斤、油菜亩产120公斤,年收入300余万元。
“宋辉仅是广安众多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个。”广安市青年创业计划办公室负责人舒毅告诉记者。针对农村创业青年创业贷款难、抵押难、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共青团广安市委联合建行、农信、邮储等金融机构推出“邮青贷”“蜀青振兴贷”等“青”字号金融产品,并精准实施“青创计划”“乡村振兴领头雁”培育工程,强化创业导师“一对一”“线上线下”跟踪服务,成功扶持青创项目120个,培育优秀实干创业青年、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53名。
此外,我市出台《广安市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从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稳定政策性岗位、拓宽基层就业渠道、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8个方面提出35条政策举措,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我市不断优化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做优青年服务保障供给,不断增强青年人才获得感、幸福感,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已成为广安引才聚才、提升城市发展后劲的关键之举。
“老年关爱”让城市更有温度
11月17日上午11时,在广安区广福街道望江社区一家快餐店内,不少老人带着社区“老年食堂就餐优惠卡”排队打饭,有的还自带饭盒准备打包带回家。该食堂自今年9月试运营以来,每周一、三、五,社区的40多位老人可在此享用营养午餐。
“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全市已有10个老龄食堂建成运营,服务总面积达1490平方米,可提供680个餐位。”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工作人员张俊臣介绍,食堂配置“两荤一素一汤”“两荤两素一汤”两种标准套餐,所有菜品按照少盐、少油、少糖的健康饮食标准进行烹调,并结合时令调整菜谱。
小食堂,大民生。近年来,我市聚焦小切口改善大民生,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供生活、医疗、养老上的便利,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
看社会养老保障:60周岁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数达93.4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实现适龄人员全覆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有养老机构159个,开设养老床位14852张,建成日间照料中心324个。
看老年健康事业: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老年医学科达77%,康复医学科设置率达到65%,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比例达到81%,老年人绿色就医通道设立达100%。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86.1%,老年人疾病预防、心理关爱、健康敲门行动等扎实推进。
看老年关爱环境:已建成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4个、全国敬老文明号单位12个,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25名。县级以上老年大学6所,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文化场所218个,健身场地设施4360余处。
此外,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加强,2021年以来,全市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现案33起,涉案金额1028.56万元。依法妥善审理涉老赡养案件461件,为特困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12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1.63万余人次,调解涉老矛盾纠纷3590起,有效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市建设“三型”城市,聚焦每一类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性地强基础补短板,让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加码”。这是对人民城市的探索,更是对城市人民的贡献!(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