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府粮仓”装上更多“广安粮”

发布日期:2024-03-13 09:04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记者航拍的武胜县清平镇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化育秧中心。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今年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围绕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系列部署安排。

广安是全省粮食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坚持农业农村工作“1232”工作思路,突出建好“天府粮仓”,建立“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粮食生产责任机制,我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4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183万吨以上,粮食单产长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川东北地区第一。

落实文件精神,我市今年将以开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广安行动为引领,实施“百县千片”高产示范创建工程,攻坚“扩面积、提单产、减损失”三项重点,发起粮食增效攻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重农抓粮:稳产保供不放松

3月7日,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矗立在前锋区代市镇东方村育苗基地里的白色大字“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该村党总支书记黄明龙正带领村民翻耕土地、抽水蓄水、播种育苗、覆盖农膜。

“这些水稻育苗后,除了免费分发给村民种植外,还将用于种植100多亩村集体‘捡’的撂荒地。”黄明龙告诉记者。

2022年2月,黄明龙发现,东方村有30亩撂荒地无人耕种。他便与村“两委”成员商量:以村集体的名义整治、“捡”种这30亩撂荒地;村集体聘请留守村民开荒种粮;“捡”种撂荒地的收益,一部分用于支付村民工资,剩余部分归集体所有。

当年,经过开荒、治理,30亩撂荒地被种上水稻、大豆。年底盘点发现,东方村集体“捡”种撂荒地的收益,除了能给务工村民足额发放工资外,村集体还有几千元的收入。

“其实,目前村集体在‘捡’种撂荒地中能挣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可以让撂荒地不再撂荒。”黄明龙说。

2023年,黄明龙与村“两委”成员摸底发现,因村民外出务工,村上有120亩土地无人耕种,村集体再次“捡”来种。今年,黄明龙又早早开始水稻育苗,“育苗除满足村集体稻田所需秧苗外,还可以向本村和周边村民提供秧苗,最大限度满种、满栽、满插。”

治理撂荒地、实现满栽满种的“东方村模式”是我市重农抓粮的一个缩影。

稳面积是确保粮食丰收的“先手棋”。近年来,我市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在新增耕地上挖潜力,用好2023年耕地恢复补充等治理成效,抢抓时间做好2024年新增耕地恢复;在园地和撂荒耕地上挖潜力,持续开展低效林腾退和2.8万亩农业种植园地优化改造,全面推进2.34万亩具备复耕复种条件的撂荒耕地动态清零;在种植模式上挖潜力,持续加大冬闲田开发利用力度,大力推广稻—麦、稻—油、稻—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幼龄果园间作套种等模式。

“今年,我们还将推广良种水稻、油菜,加强病虫害防治,实施‘百县千片’高产示范创建工程,争创一批省级高产竞赛先进县、科技增粮先进单位和四川‘粮王’,集中力量打造‘天府粮仓’建设示范窗口。”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兴粮:产业植入“科技芯”

3月6日,记者来到广安区花桥镇,正值花期,路边盛开着大片金黄、桃红的油菜花,一块块油菜花田整齐排列,花田边竖立着示范品种信息展示牌。

花海之中,隐藏着可360度旋转的摄像头及其他探测器,这些均属于广安区智慧农业系统。

“通过系统联网,可以实现对农田的实时监控。”在花桥镇农事服务中心,广安区智慧粮油农场管理员段军现场演示了广安区智慧农业系统的相关操作。随着他手指在操作台上滑动,农田的近景、远景、土地状况,都在数字大屏上一目了然。

“业主也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查看监控。”段军说,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业主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看农田土壤、虫情、作物生长等情况,还能在线操控农田排灌水。此外,每种农作物都配备了溯源码,记录农作物生长、施肥情况和相关数据等。

一旦农田数据出现问题,智慧农业系统会发出预警提示,向业主发送短信。“业主还能在线联系农业专家,咨询相关种植疑难问题。”段军说。

据悉,广安区智慧农业系统由四川联通公司承建,能做到无人机施药、无人拖拉机耕地等,既节约了人力,又提高了精准度。

广安区还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合作,在花桥镇建立了博士工作站,专家团队长期驻站。自2023年建站以来,已研产3个水稻品种,高产攻关田单产从原来的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目前已向全市推广种植。

要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化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加强广安市农林科学院建设,深化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各县(市、区)都建成院地合作的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机农技相融合的科技成果示范区或“天府粮仓”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同时,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与专家对接服务机制,每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家工作站,重点开展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服务培训等工作。

科技“芯”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蝶变,加速从“制造”迈向“智造”,推动我市粮油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整体提升。

政策稳粮:提升种粮积极性

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3月8日上午,在邻水县兴仁镇护邻社区五里坝,作为当地种粮大户,邻水县裕东糯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业主游小波正带领20余名村民高效地开展水田集中育秧作业,整理秧床、播撒稻种、支架覆膜,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这块秧田有10余亩,可以开30余厢,15天左右就可以发芽,主要用于小田的后期插秧。”游小波介绍,今年合作社流转了当地1800余亩土地,比去年增加了200多亩,除了400亩小田采用人工育秧、插秧外,其余秧田均进行机械化种植。

“得益于政府针对种粮大户的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我们今年新添置了2台植保无人机,还扩大了种植规模。”游小波介绍,邻水县裕东糯谷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经过8年多的实际经营,合作社现有大型农机24台套,烘干房占地2400余平方米,初加工大米日产80吨,农机社会化服务辐射到三古、王家、石滓以及毗邻的达州市大竹县四合镇等地,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成一家集土地流转种植粮油、农机社会化服务、粮油初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农业示范社、四川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社、邻水县粮油生产先进单位等。

游小波是我市种粮大户的代表之一。为提升农民和业主的种粮积极性,近年来,我市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同时,坚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联农带农主体,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带动、统一销售、生产托管、技术服务等方式,发展“保底分红”“按股分红”“按贡献分红”等多种收益分配模式,引导建立风险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规模性产业,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县(市、区)融媒 张天文 姜曦悦 任禹舟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侯懿航 文/图]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