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擎增强“新”动力

发布日期:2024-11-04 09:06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近日,在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四川润美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研发人员各司其职,正在对汽车零部件新产品进行试验。该公司拥有多个实验室和众多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市首家“瞪羚企业”。

一家成立7年的公司何以成为我市首家“瞪羚企业”?公司总经理黎江给出答案: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业力量强,科技创新活力涌。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技术研发上聚力攻关、在创新平台上加速构建、在主体培育上综合施策,一位位优秀人才扎根广安,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正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开花结果。

建平台 承接产业转移

今年8月,四川公布首批11家全省中试研发平台,位于岳池经开区的四川省化学合成原料药中试研发平台榜上有名。该平台正是依托位于岳池“双飞地”的仁安药业建立的。

什么是中试研发?要解决什么?

“中试研发是对小试工艺进行中等规模生产。小试就是小剂量的化学实验,实现产品生产工艺从无到有的过程。”10月30日,四川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侯正波介绍,企业经过小试拿出质量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符合预期的样品,然后经过中试,从实验室过渡到工业化生产。

侯正波举例,在中试要解决选用何种类型、何种规格、何种材质的设备,以及所涉及的安全、环保、防腐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简单地放大。需要持续优化改进,确保“放大效应”稳定可控,推动科研成果顺利转化。通常,中试生产到原料药产品上市需要2至3年。

“成为首批省中试研发平台后,公司的中试服务费总量将提高至少20%。”侯正波表示,目前,该平台已承接10余家医药企业的中试服务。

“中试平台处于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岳池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廖洪波说,四川省化学合成原料药中试研发平台,可为川渝乃至全国医药企业提供产品转化服务,“该平台还有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对于岳池的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有着促进作用。”

四川省化学合成原料药中试研发平台,是我市深化科技合作、承接医药健康产业转化建成的三大平台之一。

近年来,我市深化创新研发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广安“双飞地”合作模式,建成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研发产业基地、岳池创新药物孵化中心等三大平台,采用股权合作、政策共享、联合招商等方式,集聚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等六大类医药企业60余家。今年以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生产总值超150亿元。

铸引擎 跨区科创共建

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科技创新基地,已投入使用的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宽敞明亮,川渝两地合署办公,工作人员微笑在岗,为新区企业和百姓提供了“进一扇门、办两地事”的便捷体验。

“项目还在建设中,就已签订入驻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高竹)人工智能实验室等13个重点产业项目。”基地负责人班宇告诉记者。

这些大项目、好项目的签订,正是我市坚定不移深化创新赋能、增强转型发展内生动力、创造与企业“双向奔赴”条件和环境所带来的。

川渝高竹新区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而科技创新基地是川渝高竹新区重要的核心功能区。基地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打造院士工作站及产学研实训基地,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建立科技转移转化机制,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高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园区企业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此外,基地还将为初创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活力,建立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机制,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目前,依托川渝高竹新区科技创新基地,我市已拥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56家,正重点建设高竹蜂鸟、高竹微孵化空间、高竹AI人工智能实验室、高竹创新中心等四大功能平台,联合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研发、孵化、中试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业生态逐渐完善。

我市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切实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最优增量”。

强根基 产才协同互补

10月15日下午,2024年海外赤子为国服务广安行活动正式启动,来自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市)海外留学归来的51名广安高质量发展智库特聘专家,围绕新能源、医疗卫生、智能制造、农业技术、中小学教育等23个项目需求,分组赴广安各县(市、区)基层单位,开展现场调研指导、技术服务、专题座谈会、业务培训等活动,为广安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献智献策,共助小平故里高质量发展。

当天,在邻水县公共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与机器人实训室,四川腾邦科技有限公司员工黄阳正刻苦磨炼“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经过反复操作训练,机械装调、电气线路安装和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等工序在他手中“一气呵成”。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一个团队,带动一方发展;一名人才,助力一个产业。我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先后推出“科技创新24条”、人才新政3.0版,围绕主导产业精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并定期对接市外高端专家,通过决策咨询座谈活动、重大研究课题论证会议等促进专家人才互动招引。

一系列科技人才招引培育的“真招实招”,形成产业和人才“相互成就”、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今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开展8次科技成果对接活动,邀请12支教授团队赴企业开展集中技术对接,挖掘企业技术需求26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3个。今年1至9月,全市新增专利授权888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79件,同比增长27%。(冯小琴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