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非遗“软实力” 为文脉“硬支撑”

——广安市非遗工作综述

  • 2024-06-15 07:06
  • 来源:广安日报
  • 千年賨城,伟人故里,华蓥山巍峨峻秀,渠江奔流不息,“三山两江”孕育了賨韵巴风,形成了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

    华蓥山滑竿抬幺妹、武胜剪纸、渠江船工号子、云童舞、岳池灯戏、邻水手掌木偶戏……在广安这片热土上,多彩的非遗项目,以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创新的蓬勃活力,正一路秉承传统、迈向未来……

    近年来,我市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理念,坚定做活文旅,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拓展宣传推广模式,激活“非遗+”新动能,让多姿多彩的广安非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焕发出新光彩。

    保护为“本”

    深挖非遗本土“根脉”

    “岳池农家春意美,平平仄仄起稻秧。岳池米粉风味美……”带有浓厚“川味”特色的曲调,从“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的岳池县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曲艺茶苑”传出,表演者用清脆的嗓音、活泼的曲调,唱着四川清音《米香粉香》,吸引了不少群众在茶余饭后捧场“入戏”。

    《米香粉香》以广安省级非遗“岳池米粉制作技艺”为切入点,将岳池米粉从生产、制作到成品的全过程一一呈现,让观众频频叫好。

    在该基地,广大群众不仅能观看到四川清音、金钱板、竹琴等多种曲艺表演,还能欣赏市级非遗项目《渠江船工号子》表演。表演者们整齐划一的动作、简短有气势的口号,深深地吸引着在场观众。

    岳池县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于2012年成立,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是四川省首批非遗项目体验基地,主要突出传承、服务、交流、惠民、培训五大功能。其搭建的“曲艺茶苑”“非遗展演厅”“文化艺术免费培训基地”等,主要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授与中型传统文化的展示、展演,以及开办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培训班。

    我市非常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设,还专门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已建成各级非遗体验基地、传承基地与传习所等30个,非遗传承体验中心7个、非遗表演基地13个、青少年非遗传承基地7个。

    非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长期以来,我市重视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注重非遗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全市非遗工作有序进行。

    为摸清全市非遗项目“家底”,我市开展非遗项目挖掘抢救,普查非遗项目170项,新发现非遗项目40余项,抢救性调查记录42项,完成记录成果27项,制作高清图片1000余幅,高清视频2000余分钟,文字资料10万余字。

    截至目前,我市已公布了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代表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区)级非遗项目名录17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3项、市级70项。

    制度建设是非遗保护的保障。为此,我市制定实施《邓小平故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完整的四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形成了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格局,健全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现有专家学者30余名、工作人员40余名。

    传承为“魂”

    拓宽非遗保护“路径”

    非遗项目是广安的“符号”与“象征”,薪火相传是拓宽非遗保护的路径。

    广安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传统技能、民俗活动等传承人,大多是在家人的影响下接触并开始学习非遗技艺,如前锋代市竹编、华蓥青丰酒、岳池中和陈醋、武胜牛皮鼓、邻水黄荆麦酱(由明代至今已传承13代)等。

    然而,受现代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转变的冲击,部分非遗传承人存在自我身份认同危机,部分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窘境。如何破题?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一方面,我市不断强化“造血”功能,重视人才培养。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对全市非遗干部和传承人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师带徒”“手把手”等方式年均培训500人次;创新培养非遗传承人,公布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有传承人239人,其中省级14人、市级57人。

    另一方面,我市转变非遗项目传承方式,逐渐由“家传”变为以“师传”为主,传承人通过非遗进校园以及各类非遗培训、非遗体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校园传承与社会传承。如云童舞、宕渠双竹连响、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岳池曲艺、武胜剪纸、川东烙画、邻水川剧等,激发了非遗新活力,进一步扩大了非遗影响力。

    剪纸、木雕、烙画等数10种非遗产品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岳池米粉、邻水阴米酥、马氏牛肉、武胜麻哥面等非遗美食深受群众喜爱;岳池清音、云童舞、婚嫁歌等非遗艺术作品不断丰富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岳池米粉制作技艺”“岳池曲酒酿造技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宣传,邻水川剧、岳池灯戏受邀参加深圳交流演出,武胜剪纸赴俄罗斯等交流展示,手掌木偶等10件作品参加四川文化遗产推介活动并亮相法国巴黎。

    非遗舞蹈“宕渠双竹连响”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南海李准》《信仰》《红杜鹃》等一批川剧曲艺精品剧目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个,广安非遗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

    创新与转化是对非遗的最好传承,如今,广安非遗保护的“路径”也越拓越宽。

    普及为“翼”

    加速非遗融合“破圈”

    “同学们,今天的‘宕渠双竹连响兴趣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更好地挥舞与击打……”在前锋思源实验小学校,老师仔细为学生讲解宕渠双竹连响的表演技巧,学生们认真听讲,并不时与老师互动交流,课堂气氛融洽活跃。

    在练习中,学生挥舞击打连响的声音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既发挥了传统“打连响”的活泼欢快,又融入了竹枝舞的曼妙柔美。

    宕渠双竹连响起源于古宕渠郡濮人“板楯蛮”的战舞表演,明清“湖广填四川”时楚人将单竹连响带入四川,清代观阁镇艺人将单竹连响与本地竹枝舞相结合,最终创作出新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双竹连响。

    “双竹连响舞蹈表演形式自由多样,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价值。在学校开设特色课之后,便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报名学习。”该校校长邹家荣说,学校把连响舞、四川盘子等作为落实“双减”政策下“大课间”、艺术课、课后服务的创新举措,将连响舞编排成简单易学的舞蹈纳入“课间操”,自编《三字经》《朝前走》等盘子团体表演节目,参与人数达2000人,着力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无独有偶,眼下,我市所有中小学均将传承非遗项目列入了“必修课”。在这种模式下,邻水烙画、手掌木偶戏、武胜剪纸、竹丝画帘、岳池灯戏等一大批省市级非遗项目进入校园,非遗元素在校园多处可见——

    邻水烙画传承人走进邻水县职业中学,现场演示烙画的制作过程与技法,把本土非遗文化带到学生身边;武胜县城南小学将武胜剪纸引入课堂,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指尖上”的艺术传承;广安区北仓路小学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们感受手掌木偶戏的非遗独特魅力,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意识……

    为让非遗传播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我市多举措宣传推广,接连推出“非遗过大年”等线上展播展销活动,浏览量达500余万人次;依托电商销售渠道,吸引近100家店铺常驻参与,线上线下激发非遗市场活力;举办“非遗购物节”“百姓大舞台”“文化进万家”“非遗三进”等活动,实现非遗常态化演艺。

    同时,我市正不断培塑非遗特色品牌,现已创成首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前锋区、武胜县建成“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邻水县建成“四川省川剧中小学普及传习基地”“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川剧)”。

    一座城市的“根基”在于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基因”散落于丰富多彩的非遗之中。未来,广安将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探索川渝文旅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视资源挖掘、注重宣传推介、有序开发利用,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为川渝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注入广安元素、贡献广安力量。(广安日报记者 刘甜甜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市州网站
    广安县(市、区)网站
    其他单位网站

    主办单位: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26-23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