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区张氏:爱国爱乡 伸张正义

发布日期:2025-02-20 15:27 来源:市地志办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明朝时,张赠君从湖北麻城入川东,落脚在广安区石笋镇复兴村,繁衍生息。张氏从明朝至今,已经有数百年。在“爱国爱乡、伸张正义”的家风教育和影响下,张氏人才辈出,有数十人在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出仕,为官造福百姓,深得百姓拥护。在此种精神影响下,更有“反袁斗士”张百祥,为国家、社稷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袁世凯的屠刀下,但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一、广安区张氏源流

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得姓始祖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

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宋朝时期,张姓为第三大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聚集中心。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明朝时期,张姓为明朝第二大姓,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张姓为全国第三大姓,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河南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

广安区石笋张姓族人源自湖北麻城孝感人,明朝入川东广安,第一世祖张赠君落脚在广安州北八十里白云寨斑竹湾(现广安区石笋镇白云办事处复兴村),是为广安石笋张姓宗族之始,张氏先祖宦遊到四川,一生力行众善,州人称为长者。

二、张氏家规

父兄之教宜先。族中子弟贤愚不一,为父兄者务宜严加训戒,使之率由正路。如不率教或经族众至祠,惩以家法,勿令姑息养奸。如平日即不教训,遇有事故而坐视不管,是为纵子恶,族中有蹈此辙者,惟其父兄是问。

孝以事亲,族中子弟各有父母,务宜听顺侍奉,随分自尽,不可有缺供养。至于鳏夫孀母,尤宜倍加体贴,以慰亲心。族中倘有不孝子弟至祠,惩以家法,然后首官。

弟以事长,族中子弟属同胞者,固宜兄友弟恭,毋残骨肉。即在服属,亦必徐行后长,以尽事长之仪,以敦行苇之义。如有敢以弟犯兄者,经众至祠,重惩不宥。

尊卑有等。卑者固不可以卑犯尊,以少傲长,即尊长亦不得恃势以凌卑幼。族中如有行为不认尊长,称谓不依名分,经众至祠以灭伦仪处。如尊长自处非理,亦必治以祖宗之法,决不姑宽。

忠以存心,信以接物。人不忠信,则诡诈居心,言行叵测,势必颠倒曲直,簸弄是非,流害一本。族中有蹈此弊者,查出至祠重惩不宥。

礼以持身,义以应事。人无礼义,则动必乖戾,行必妄为,久之入于匪僻而不悟。族中有此无行子弟,查出至廉以立节,耻以立名。人无廉耻,则贪婪无厌,辱身堕行奸盗之渐即开于此。族中有此不法弟子,经众至祠,惩以家法,不改送官。

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内外必严,家道乃肃。凡族众,务须外言不入,内言不出。即至戚往来,亦必礼门羲路,以别亲疏,毋得荡检踰闲,以玷家声,违者议罚。

婚姻为伦常所关。凡族众,男婚女嫁固不以贪富相形,但不可以良从贱,以贱作良,有玷门风。如有犯者,先惟其父母男责惩,然后送官。

尊祖敬宗,礼必恭肃。每年春秋二祭,少长咸集,务须盛服,齐明势事,有恪以交明,以展孝思。如有衣冠不肃,随班行礼者,凭众议罚。

族内子姓,俱属一本,不可偶有微嫌,辄起争端,致伤和睦。即有鼠牙雀角,亦必先投族众,至祠质理,自有公论。如有不先经众质理,而辄与讼者,必分别其事之是非轻重议罚。

耕读为人生大业。耕则足食,读则明理。族中子弟务以耕读为本,不可游手好闲,废时荒业,久之入于下流而不察。凡族人,各宜戒之。

节用乃理财之要。物力维艰,凡族中冠婚丧祭,务须守分循理,不可徒事奢侈,自糜财用。

祖墓乃先人精魂所栖,务宜修治,禁蓄,不可听其崩塌败坏,纵放牛马,如有违者,絮获议罚。

族中子弟读书志在荣先。游泮者,会上给红钱贰拾千;食饩者,拾千;中举者,捌拾千;乡试给资斧钱肆千;会试给资费钱肆拾千;恩岁贡给钱二十千;拨优副傍,伍十千;以为读书者劝。

嫖赌两事,最可痛憾,荡产败家,祸基于此。族中各宜父戒其子,兄戒其弟,永为惩戒。如有犯此者,以家法重惩。

祠内所议总管,务须秉公办理,出入赈目,年清年欸,不可稍有侵蚀,致令族人不服,如有支销不符,必令照数赔出,族人亦不得妄加訿议。祠内屋宇宽敞,延师教读,从学生徒步不可损坏门格窗壁,动用器物,如有损坏议赔。

祠内器物俱有薄据,经管会首务宜加意收拾,不得任人搬借,如有擅行私取者议罚。

三、张氏历史人物

张玉齡,字彭年,由国子馆肄业,考授浙江嘉善县县丞,陛任河南永宁县知县,告封文林郎。

张国厚,字崇礼,按察司照磨,敕授登仁郎,诰封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

张人堉,任重庆府涪州教谕,注铨知县,敕赠文林郎。

张人塏,官名张伦,字彝齐,由江南军功保举归提标中营,历任越隽参府,建昌遊府甯远都閫府,马边存城副府,维州右营副府,钦赐花翎。

张人荘,诰授武议都尉,由江南军功保举,原任安徽池州府经历,署理青阳县知县委办全皖讞局秋審提调。钦加同知銜補用直棣州正堂,钦赐花翎,诰授夫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

张文銂,官名东垣。字礪山,由军功保举归提标左营,补用副府,赏戴藍翎。

张文州,字樸齐,候选吏目,敕授登仁佐郎。

张文光,字炳南,候选巡检,敕授登仕郎。

张文瀾,字子岸,候选州判,敕授徵仕郎。

张文鍂,字选卿,候选貴州,府经历敕授修职郎。

张啟谦,官名谦益,字受益,候補巡检。

四、张氏代表人物

“反袁斗士”:张百祥

张百祥,字启善,曾用张虎作署名,生于1879年(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八日)。父名文光,字炳南,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担任过清朝贵州省播州(今遵义市)九品巡检。张家原在石笋河场镇经营“三泰号”水烟铺子,有田地六亩。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文光逝世后,张百祥随母亲贺氏生活。

张百祥幼时在私塾读书,10岁后在读书之余曾到石笋河武厂学习武艺。当时,大竹孝义会成员何忠恕来石笋定居,便大力发展孝义会(袍哥组织的一支)。孝义会原系大竹李绍伊创始,后逐渐在邻水、广安等地发展,会员成分复杂,三教九流、引车卖桨之人皆可入会。石笋俗语说“袍哥能结万人缘”,又说会员“上齐红顶子(指官员),下齐讨口子(指乞丐)”,是指上层的军阀、官僚、政客,下层的乞丐都成了“袍哥”的成员。青年张百祥性格刚直,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积极参加孝义会,人们叫他“张豹”。1899年,年仅20岁的张百祥因能力突出,被推举为石笋孝义会会长。

张百祥在孝义会中提倡百善孝为先、铁肩担道义、异姓皆兄弟、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同生共死等思想,利用家里的“三泰号”水烟铺子为基地,经常组织集会,调停当地各种民间纠纷,深得“兄弟伙”的信任,孝义会的范围也因此扩展到广安县境内的花桥、恒升、龙台、白市、代市、观阁、观塘等场镇,盛极一时。孝义会当时拥有150余亩田,张百祥常用其田租赈济贫困百姓,并给穷人免费施药,深得百姓拥戴。同时,孝义会会员们认为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落后挨打,在一定程度上反对清政府,有较强的革命倾向,并注意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会员,扩大影响力。

广安的袍哥组织有“汉流”和“西流”(孝义会)两派,两派之间既有斗争,又有联系。“汉流”袍哥大爷梅温如在广安开会收兄弟伙入伙时将代市西流“孝义会”负责人王巨伯杀害,张百祥极为愤怒。1905年,三台场巨富萧宗渠被匪抢劫,有人诬陷说是张百祥干的,并状告至官府。张百祥说:“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敢作敢当,不是我做的自然不会背黑锅。”但官府仍派人缉拿。广安州府衙内中有一差役曾受张百祥周济,连夜赶去通报消息,张百祥被迫离开广安,与同乡蒲殿俊、周稻僧等从万县出发,沿长江水路抵达上海,不久就离开中国,留学日本。

清末,满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快侵略中国步伐,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激起了民众的激烈反抗。1905年8月,张百祥在日本进入东斌陆军步兵学堂,学习军事,并加入同盟会。因同盟会首领黄兴注重南方分部发展,对长江流域的组织指导不多。张百祥原本是广安孝义会袍哥老大,在同盟会中也颇有声望,于是便出面邀约川人舒袓勋、鄂人彭汉遗、湘人焦达峰和陈作新、赣人邓文辉、皖人方潜等,倡议成立共进会。1907年秋,共进会在东京清风亭召开成立大会,参与者十分之九是同盟会会员,仍拥戴孙中山先生为领袖,宗旨与同盟会大部分相同,并选举张百祥为第一任会长。张百祥认为,中国人的阶级太多,太不平等,主张革命成功后各界人士一律平等,将“平均人权”写入共进会纲领。1908年,张百祥离开日本回到四川,大力团结和发展哥老会和孝义会的成员加入共进会,迅速发展了700多人。张百祥积极组织共进会成员参加和支持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不仅在经费上对革命党人给予大力支持,而且很多人直接参加革命。

1909年,张百祥住在汉口龙王庙剪子街吉祥客栈内,组织共进会召开了多次会议,把长江中下流的三合会、哥老会、洪江会、孝义会四大会党改名为中华山、兴汉水、光复堂、报国香,统一在共进会内,并把湖北新军中的大部分军官士兵发展为共进会会员,准备利用黎元洪三十一标、三十二标新军中的会员在汉口起义。因湖北总督瑞澂、提督张彪、协统黎元洪防范甚严,时机未成熟,遂决定各省的共进会会员回到各地再相机行动。同年,张百祥等准备在杭州起义,后因官府提前得到消息而未成,便返回日本东京。

1911年春,张百祥应同盟会领导黄兴之召,到香港进行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并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张百祥突围脱险,化名杨丹书取道宜昌回川。行至宜昌时,张百祥积极组织保路运动,多次在川汉铁路公司大会场举行公开演讲,指斥清廷假立宪、真专制,出卖中国权益,祸国殃民种种罪恶。宜昌知府金十合深为恐惧,威逼张百祥离去,但他演讲更为激烈,遂被捕入狱。武昌起义胜利,黎元洪出任都督,释放了张百祥等人,先后任命他为剿匪总司令、四川行军总司令等。张百祥率兵入川,到万县时,得知四川革命党人已经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政权,建立了四川大汉军政府,蒲殿俊任都督,就在万县待命,后奉黎元洪之命击走了向竹安部,消除了割据势力,川东始得安宁。

1911年11月,帝国主义加紧诱胁革命军向袁世凯妥协;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912年2月,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采用军事威胁和谈判相结合的反革命两手,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张百祥见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政权,于是自动离职,但仍致力于会党活动。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宋教仁,向帝国主义乞求借款,发动反革命内战,镇压革命党人。四川都督胡文澜(景伊)承袁世凯旨意,大杀革命党人,排除异己。张百祥极为愤怒,赶到成都,到省议会揭发胡文澜祸国殃民阴谋,并参加清算胡文澜贪污50余万元的支出差额,力请省议会予以弹劾。后又在铁路公司召集的各团体会上力主驱胡,获得多数参会者的支持。胡文澜遣警察厅长代洪士威胁、利诱张百祥出任川军第二师师长,但张百祥不为所动,胡文澜便企图置张百祥于死地。川军第二师的团长张达三是共进会会员,7月初,他暗中通消息,护卫张百祥男扮女装避走绵阳。7月14日夜,张百祥率革命党人数百人夺取绵城(今绵阳市),四川兴起讨袁(世凯)讨胡(文澜)军。重庆镇守使兼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也立即发檄文声讨袁世凯。张百祥、张达三从绵阳下阆中讨伐胡文澜,以声援熊克武,与张邦本进行战斗。两月后,各路讨袁军先后失败,袁世凯命黔、滇军入川援胡,熊克武受挫,张百祥部亦不支。11月,张百祥只身回石笋,隐藏于张文吉家。胡文澜派一个营的军队到石笋河场缉拿张百祥,勒令石笋河场士绅交出张百祥,否则屠场十里。张百祥在石笋被民众称为“反袁斗士”,百姓衷心拥护,拒不交人。12月,张百祥化名赵玉虎,与张达三等到湖南辰州杨任堂弟杨特如家栖身。

1914年春,张百祥到上海,与杨特如同住宝昌路鼎庆里(法租界),撰发爱国电文,继续誓死抗袁。1914年1月20日,四川《西蜀新闻》报第二版以《这才算铁血男儿》为标题,刊载了张百祥致中央的一篇电文。电文写道:“库伦悖逆,扰我共和,凡有血气,誓不与生,普天同愤,共兴罪讨之师,此我军人应尽之天职也……百祥虎口余生,命悬一发,讵敢偷安泉石,早已视死如饴,甘率中原豪杰,立候调遣,愿为前驱,直捣库伦,横枪北汉,誓为犁庭,愿死为鬼雄,亦云幸矣。含笑九泉,振我黄灵,虽粉身碎骨,在所不惜,枕戈以待,魂绕天山,翘企燕云,神驰靡极。”袁世凯知张百祥遁往上海,气急败坏,悬赏20万元缉拿张百祥。袁世凯在上海的特务侦探乘张百祥游徐家花园之机诱出租界逮捕,当夜即专车解送南京,再经汉口转押至北京。袁世凯以广安人顾鳌诱降张百祥,张百祥坚决不降。袁世凯亲自审讯,动用种种酷刑,张百祥大义凛然,毫无惧色,更严词指斥袁世凯卖国祸民的种种罪恶。袁世凯大怒,于1914年7月1日将张百祥杀害,时年36岁。

五、广安区张氏祠堂

张家祠堂位于石笋镇白云村,是一个典型的砖混结构川东民居,历经近百年风雨,房屋仍保存完好。张后代已移居别处,此房屋为当地百姓居住。现石笋百姓们仍传颂张百祥赈济贫困百姓和免费施药的感人事迹,教育子孙后代要学习张百祥,争做正直善良的好人。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