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系黄帝后裔,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的申包胥。西汉初期,有名包兴阳者,因娶韩信侄女为妻,惧祸,从陕西咸阳逃亡至山西上党居住,后裔遂以上党为堂号。传至北宋时期,包拯“包青天”官开封府尹、龙图阁大学士,后裔众多。邻水包氏为“包青天”之后,包氏家族以忠孝、清廉、公平、公正、铁面无私,而且忠勇为国、报效百姓的形象深入人心,忠孝传家,声名显赫,其家风、家训也成为中国人传播正能量的典型代表。
一、邻水县包氏源流
包拯后裔从河南开封迁居江西吉安,繁衍七代之后,包思进于元末顺帝时期迁移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包拯十二世孙包元恒响应湖广填川号召,迁川北道顺庆府邻水县兴仁乡鹿洞湾居住,生四子:包瑛、包瑜、包琦、包瑶,派发四大房,历时600余年,传世20多代,子嗣遍及邻水、大竹、广安等10多个县,仅邻水县兴仁、石滓、护邻等乡镇有包姓人口2.3万余人,成为邻水望族,属于邻水民国时期六大姓之一。
二、包氏家训家规
因“包公”忠孝清廉、公平公正、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文学作品中常有“包大人”“包青天”之称,其家族家风、家教、家训也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典型代表。
南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收录包孝肃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家训的核心思想是,子孙不能贪图功名利禄,为人要清正廉洁。
“对孝悌宗亲者,申报立节孝牌坊;对尊老爱幼者予以表彰,对女性夫亡者帮其抚子成才;对不孝敬父母的宗亲,重者交祠堂打屁股,轻者训诫限期悔改”,家族中长者按族规家训教育子孙,将“严于律己”贯穿始末,教育子孙以读书成才、建功立业为荣,优良家风代代传承至今。
民国时期,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包宇(揆文)编《包氏家谱》记载族人守则10条:
1、爱国守法、建功立业、孝敬父母、做国家好公民;
2、积极参加建设和保卫祖国,在国为清官、在家为孝子;
3、培植人才、崇尚科学、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礼貌待人;
4、爱岗敬业、勤俭持家、劳动致富、科学创业、扶贫扶志;
5、赡养父母、抚育子女、和睦家庭、团结族亲、友善邻里;
6、不准拉帮结派、酗酒闹事、分裂族间、损坏公产;
7、不准敲诈勒索、吸毒贩毒、嫖娼卖淫、拐卖人口、偷扒斗殴;
8、不准歧视归宗、抱养承祧的族亲,同姓近亲不得通婚;
9、不准虐待家庭成员、重男轻女、嫌弃女婴、歧视贫困者;
10、不准紊乱班辈,凌辱尊长、抱养不合班辈人员做承祧。
包氏族规提到:“子孙和气处乡曲,宁使我容人,勿使人容我,宁使人敬我,毋使人畏我,切不操忽人之心,恃势作威,欺凌穷愚,事有万不得已者,则当以理直之”。
包氏的家规家训一直鞭笞着包氏子孙,但随着社会发展,包氏家规也紧跟时代,不断延伸。2013年续修的《包氏族谱》在提炼原有家规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家规。概括起来,就是不贪图功名利禄,为官者清正廉明,为农工商者勤俭节财,为富者乐善好施造福乡里,在家做孝子,在外做人杰,与国做忠良,勤劳朴实上进,共建和谐社会。现在,邻水包氏已经成立了包氏宗亲会,每年举行祭祖活动,将包氏家风家训在新的时代里继续传承和发扬。
概览包氏家训族规,其思想内涵不仅表现在忠孝方面,而在兄弟之道,朋友之道及家庭和睦、勤俭务本之道也多方涉及,这也是儒家修身齐家伦理规范的具体体现。在历代的正史及方志中,一般都有大量的孝友传、忠义传,这正是包氏族人处事之道的典型体现。
三、百姓爱戴的清官“包青天”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64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为国为民,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不但是家训的制定者,更是家训的践行者。传说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春天,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整个庐州(今合肥)城赏赐给他,但包拯推辞不受,在宋仁宗的坚持下,包拯最后才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留下了“不要庐州府一转,只取护城河一段”的千古佳话。
包拯治家严格,他的后辈子孙无不谨遵家训。有史可考的是,包拯祖孙三代都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他廉洁自律,却英年早逝,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永年。次子包绶,包拯过世时刚满5岁,由寡嫂崔氏抚养。包繶没有留下家业,崔氏依靠替人家洗衣缝补勉强度日。后来崔氏变卖了一点房产,供养包绶和包永年求学。包绶不辜负寡嫂崔氏的厚望,官至六品。在任期间,包绶无论身居何职,都能清苦守节。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再也没有其他值钱的物品,衣袋里也只找出46枚铜钱。甚至有人猜测,包绶的死,极有可能和清贫有关。包拯的孙子包永年官至正七品,曾任咸平县主簿、崇阳县令。他任职期间,“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41岁去世后,清理他的财物时,人们发现竟然“了无遣蓄”,甚至丧葬费用,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
四、邻水县包氏名人
邻水县包姓家教尚武崇文,忠勇传家,其家族在明清、民国时期涌现了一些刚毅勇武、忠于民族、热爱国家、报效桑梓的杰出人才。
包永才:邻山乡(今兴仁)人,生于明末,精通史书,熟谙兵法,初举将才,服役于保宁白将军行伍,屡立军功。明鼎革,任江南镇江府游击,升福建、台湾等地挂印总兵,人称“大老将”。
包永鹏:邻山乡(今兴仁)人,生于明末,以军功授湖北武昌府镇台,敕封武艺大夫,人称二老将。
包永怀:邻山乡(今护邻)人,明末武进士出身,以军功平服台湾,升协台,再迁陕西省镇台兼代提台职。平生勤于王事,屡经征战,积劳成疾,暮年退归乡里,热心公益。
包万刚:原籍邻水县邻山乡,迁居长寿县焦家乡包家庙,军功出身,道光十八年授南川县汛(军队的驻防地和机构),二十二年迁巴县汛,二十八年升参将任总兵,咸丰元年升重庆府镇台兼守备。为人慷慨任侠,有名将风,热心地方事务,赈济抚恤贫民。
包相卿:邻山乡(今兴仁)人,嘉庆时在邻水县充当乡勇,以平复白莲教王三槐部军功委署竹鸡关,即补太平县(今万源)守备,升提标参将补广元游击,后钦加总镇,署建昌镇(今凉山和攀枝花地区)总兵,驻防越西,办理夷务。
包晓楠:石滓乡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国民革命军第20军6师师长,多次参与四川军阀内战,誉为川中名将。四川省参议长蒲殿俊评价其“为人大度,沉毅果决,端正宽仁,事上以忠,临事以敬,御下以诚,不假营谋。”
包中汉,生于1915年,民盟党员,复旦大学毕业后,荐往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政部任职,辞而不任。后回乡任兴仁启文中学校长,重庆一九四九年后,任市运司秘书。晚年创办重庆市渝州职业中专学校。
包揆文,兴仁镇人,宣统二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后,参与保路同志会,后与黎元洪、余健、胡先旭参与武昌起义。后再渡日本,民国五年获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士学位。后返川多地任职。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斗中,邻水县包氏有22位献身革命,被评为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之后,邻水包氏族人参军建功或为国捐躯者亦多,在各岗位成绩显赫被评为劳动模范者众,均弘扬先祖爱国精神,发扬包氏族威。入川祖包元恒十九代孙包月定、包元旦做企业成功后,不忘兄弟姐妹和乡亲,一心为家乡办实事。
包月定,邻水县石滓镇人,自幼家贫,父母体弱多病,姐弟二人从小下地劳作,挑柴担粪,汤菜度日,苦水中长大成人。父母去世后,姐弟俩相依为命,先后成家立业。包月定自幼自强自胜,始终用族规严格要求自己。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却凭着自己的努力经营起一家砖瓦厂。从商期间,他始终坚持原则,始终秉持“清白从商、老实为人”的理念,从不牟取不当利益,对来路不明的预制板原材料一律拒绝接受。在包月定严于律己的个人品德感染下,赢得了客户信任,也为他赢得了人生财富。包月定对家人同样严格要求,他常说,“做人要地道,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再穷不能穷志,踏踏实实做人”。包月定弟弟病故,留下妻子和3个孩子,债台高筑,生活艰难,家将破散。包月定念及骨肉亲情,主动担下家庭的责任,让弟媳安居乐业,将侄子、侄女抚养长大,成家立业。承担亲友家9个孩子的生活读书等费用,捐资1万元购买水泥板修通场镇至兴隆湾道路、义葬王家镇大滩妻子游氏同姓叔岳丈4人、救助家贫辍学的5个孩子读书成才。包月定族念强烈、热心族事,为邻水县包氏总会及石滓分会慷慨捐资,人们评价:仁者月定,孝悌宗亲、心地善良、对人诚恳、处事公道、克己为人。
包元旦,邻水县石滓镇人,现系成都某民营企业负责人,他为人低调,孝敬父母,关爱宗亲,一手抚养弟妹5人上学读书至成家立业,人称“长哥当父”。他热心公益事业,爱心似阳光雨露,长年为五保老人送棉衣、棉絮、救济金。不仅如此,他每年春节回石滓镇老家请父老乡亲500余人吃团年饭,先后捐资4万元为家乡老年体育协会修建健身场地,资助7名优秀学生至大学,做好事不图回报,家乡人民有口皆碑。
五、包氏遗迹遗物
包元恒墓:位于兴仁镇鹿洞塆侧,为入川始祖包元恒与妻子柏氏合葬墓。始建于明初,“文革”中被毁,2000年恢复重建。2012年修复陵园。
包氏族谱:民国时期,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包宇(揆文)主编《包氏家谱》十二卷,多达十万余字,《序言》详述湖广填四川时包氏由湖北孝感迁入邻水始末,《将胄家世》篇详载历代为官的姓名、功绩,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