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区淡氏:公而忘私 为国奉献

发布日期:2025-02-20 15:27 来源:市地志办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淡姓起源有三,一是源于子姓,出自周武王给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字讹为氏。上古周武王姬发攻灭商纣建立周王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邑,爵位是公爵。在微子启的后代中,有人在春秋时期被封在郯邑(今山东临沂郯城),子爵,建有郯国,因称其为“郯君”、郯子,史称“郯子国”。郯子国传国至第三十六代,在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越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著名的“越灭滕、郯之战”中,最终被越国军队灭亡,其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人遂以国名为姓氏,但改为谈氏。谈氏一族中后有人在书写姓氏时因字讹而成为淡氏、或啖氏,世代相传至今。二是源于地名,出自古零陵淡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宋朝文士曾敏行所撰《独醒杂志》记载:“零陵淡山有石岩,中空,可容千人。东南有石窗,眺望甚远。相传以为其地宜淡竹,而山因得名。或云旧有淡姓人居之。”三是源于改姓。明朝时期同州(今陕西大荔)的一支刘氏族人,因与朝廷奸恶宦官刘瑾同姓而感到羞耻,便将全族人改刘氏为淡氏,世代相传至今。四是源于公孙氏,出自清朝初期湖北但氏族人,属于因故改姓氏。四川省广安市一带的淡氏,本为但氏,源出公孙氏。

一、广安淡氏源流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初年,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基本平息,康熙大帝决定由湖广地区移民到因战乱而人丁凋敝的四川开荒种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据网络资料载:湖北孝感但氏一族的但正乡之长子但懿麒、次子但懿麟弟兄二人及亲属子女5人,由原籍迁到重庆府合川龙市镇石板场大水河居住。由于来得比较迟,土地已被插占完毕,不得已,就用一对鹅、两匹布与先期到达的亲戚周氏家族换来田谷一百二十挑耕种。因土地实在太少了,但懿麟在二年便迁至今广安居住,并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农历5月21日继立其兄但懿麒的次子但宏武为嗣。但懿麟迁到广安之后,将其姓氏由“但”改为“淡”,由此衍派出广安淡氏一族。

据2009年3月编《广安淡氏宗谱(上祠)》记载:淡氏家族原籍在江西安义县,明朝初年,由江西迁湖广省枝江市七星台乡淡家坡村,当时入川的有八房人,包括淡一行、淡一德、淡一成、淡一元、淡一森、淡一林、淡一敬、淡一清。在当地建有淡氏宗祠,清乾隆六年,淡一敬之重孙淡士儒在朝廷为官病逝,其妻谭氏守节抚教淡若潜、淡若荷二子成人。皇上赐建“淡谭氏节孝牌坊”。但这些历史遗迹早已被毁,历史资料已无存。

又据《广安淡氏宗谱(上祠)》记载: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中,广安淡氏先祖淡江宏父子4人由今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淡家坡村迁入广安县恒升镇淡家坝定居。在入川途中,淡江宏长子淡自祯、次子淡自祥走失,只有淡江宏、淡自福父子二人来到原广安县恒升场鳌峰里淡家坝定居。二世祖淡自福生二子,长子淡之元、次子淡太元,因兄弟二人意见不合而分家,并分设上下两祠。邓小平母亲淡氏是下祠第十二世,出生于恒升镇潭龙村淡家新湾。淡家在清朝世代为官,第九世时任河南省督粮道道的台淡春台退居乡里、伺候母亲、自奉清约,其母亲守节不移,感动朝廷,朝廷赐圣旨封赏,在恒升镇谭龙村三组的茶亭子建有当时远近闻名的“淡周氏节孝牌坊”(1967年已毁)。

淡氏上下两祠分别排列了64字的字辈,尽管两祠字辈不同,但他们关系亲密,2010年上下两祠代表将各自的字辈进行了对照,理清了辈份关系。

上祠为:仁义道德福寿永昌大学中正华国诗章

和平能达世泽远长礼智廉洁伦常惟纲

佐君栋梁富民安康光耀祖业龙凤腾祥

丕振家声显贵宏扬廷前玉立万代盛强

下祠为:景含春树锡以文明克修乃吉世其现兴

承宗继祖邦家之光群英聿起伯仲显扬

前贤为学功昭庙廊武威镇国颂庆满堂

福履盈庭玉熙诗章流衍无止钏秀远长

二、广安淡氏家规

由于淡氏家族的老家谱已毁,但从淡氏族人记忆中的《淡家牌坊》一文中可以得知,淡氏在当地属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家规、家训严厉,家风淳朴,淡春台母亲守节感动朝廷,赐建《淡周氏节孝牌坊》,牌坊刻有:“立节著方型,四德堪夸如玉洁;抚孤成伟器,卅年辛苦似松针。”

在新修《广安淡氏宗谱(上祠)》时,族人继承先祖家风,敬作家训楹联,以承先启后,“爱子教子,以义方是训;得亲顺亲,乃人子所为。”“仁义礼智信,信实不信虚;温良恭俭让,让人则让己。”“敬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同时,制定了新的族规: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男女平等,和谐共处;遵纪守法,服从政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族人;对贤妻良母、孝子贤孙,予以表彰,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者,给予树碑立传,以示教育后人,对大逆不道者,给予批评教育,促其改邪归正。

三、广安淡氏名人

淡景符,广安县恒升场淡家坝人,广安淡氏下祠第七世祖,清乾隆中期甲午科举人,任湖北通城县知县。

淡含朴,广安县恒升场淡家坝人,广安淡氏下祠第八世祖,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科举人,任成都县教谕,升礼番厅教授。

淡春台,广安县恒升场淡家坝人,广安淡氏下祠第九世祖,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任江苏省嘉定县知县,攫河南督粮道,以误遣戌新疆,上书伊犁将军,条陈屯田诸法,将军甚喜。后林则徐谪充新疆,见屯田井然,赞春台“才不可及”赎罚三十年,召复原官。座赠中宪大夫。

淡树琪,号海珊,淡春台之子。淡树琪由监生捐官,获得员外郎一职,后递补户部员外,转为郎中,获得京察一等,之后被派遣到贵州任黎平府知府。因为他守卫贵州,围剿湖南的贼匪有功,朝廷赐赏他戴花翎。递补思州府知府后,获得政治声誉。后,回家守丧期满后,被派遣到云南。咸丰六年(1856年),淡树琪在碧鸡关监督士兵讨伐回族匪患时,被匪徒所杀,赠太仆寺卿,入祀昭忠祠,给予云骑尉职。

淡树璜,字磻西,淡春台的次子。淡树璜性情阔达、洒脱,善长于书法和绘画,中进士后,又参加朝廷考核,考取第一名,然后被授予甘肃知县。咸丰初年,任靖远、灵台等县的知县。其父亲去世后,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调任镇源县知县。在其为官期间,正好碰到英逆作乱,陕甘总督率领军队前来增援,平息叛乱。之后陕甘总督向乡镇都派发了任务,要求每个乡镇要出五百匹马,但镇源县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不能够承担这种负担,准备向其他地方逃亡。这时,淡树璜独自骑马拜见陕甘总督,为百姓请命,自己拿出二千六百两银子,将百姓所要交出的马匹折算成银子后,为老百姓垫下这笔钱,缓解百姓的困难。淡树璜的这一举动一直被当地的老百姓所称颂。后来,淡树璜递补渭源县知县,又调任到文县,因为劳累过度,旧积成病,最后死于官任上。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叛乱之后,才能够得以安葬回家乡。

淡殿臣,淡树琪之子,在他父亲的恩荫下,任刑部主事。同治初年(1862年),任直隶州陕甘总督,然后又留任甘肃署洮州直隶州。由于其军功卓越而升任知府,赐赏戴花翎。去世后,朝廷授予中宪大夫。

淡锡光,监生,淡树璜之子,贵州通叛署郎岱厅同知直隶州庆云,云南镇雄州吏目。

淡寿初,1939年9月生,广安区石笋镇高桥村人,1960年,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到西北某导弹试验基地工作,1985年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公司工作,高级工程师。

淡福骈,1942年8月生,广安区石笋镇高桥村人,197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高级工程师,国家认证的“职业矿长”。

淡永富,1962年11月生,广安区协兴镇困山村人,现任湖南长沙有色金属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淡永龙,1970年3月生,广安区代市镇人,曾任南京军区某部副参谋长,现任南京军区某部司令部作战指挥官,上校军衔。

四、淡氏典型人物

公而忘私:淡春台

淡春台(生卒年不详),字星亭,邓小平母亲淡氏先祖,今广安区恒升镇淡家坝人。六岁丧父,母亲周氏抚养二子,他是老大,靠母亲纺织为生。家庭贫苦,但他努力学习,生性俭朴,富有才干。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进士。第二年,任江苏嘉定县知县。刚到任时,遇水灾,居民被冲得七零八落,都到县衙等救济。春台率官吏驾小船,冒雨走遍乡村,劝说富人捐资,设立赈灾局,分发赈灾物资。他拟订条约,建棉厂,量户给棉纺线织布,低价供棉线,高价从乡民手中收购布匹,然后官府派人到其他地方将布匹卖掉,再将钱发到乡民手中,每月规定村民轮流向赈灾局交布匹,十天一轮换。如此几月后,他养活了10多万人。他的赈灾条例被伍燕亭称赞为最好的赈灾办法,刊入《明征录》中,作后世先例。由于嘉定濒海,每遇洪水就会成灾。按照以前几十年惯例,疏通河道都是强制民间去干,居民都不愿摊上这苦差事。春台很怜悯他们,向上面请求,自己接下任务,他亲自和其他靠近长江的州县人民一道勘查疏通河道,替百姓办事,嘉定县的百姓坐享其成,他们于是集体决定,每人向官府交纳4000钱资助工程,一共5000多人,官府因此得到一大笔钱。春台立即命令官吏将钱分散存入各当辅,每年取出十分之一利息购买谷物,补齐常平仓之不足。他又担心娄江等支流河道淤塞,造成隐患,他劝谕靠近河道的居民,每年秋天分段修筑堤坝,再疏通河道,习以为常,没几年,居民都得到好处,人们都称赞他。他还在离县城较远的乡村设立宝稼、震川两座书院,请年高博学先生讲学。六年后离任。离开嘉定那天,老人小孩拉着车辕哭泣送别,还为他修建三座生祠祭祀,还有18个地方为他设立牌位祭祀。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台因为筹集军饷,参照以往惯例,被升为河南督粮道。不久,因为刑部错判,被误抓到京城,恰遇朝中有大臣上奏为他澄清原由,得以从轻发落,被判流放新疆。他到新疆,看到无边无尽的沙漠,杳无人烟,叹曰:“吾以书生获罪,得至于此,命也;然苟能出力以报国家,非不幸中之一幸哉。”于是,他请求伊犁将军向朝廷上书屯垦办法。将军上奏,请求朝廷允许春台督办屯田,将功赎罪。春台倾尽全力整顿屯田,没过几年,荒芜的屯田变成农场,东西两城的居民和关内的百姓都前来耕种,住满了塞下。

道光三十年(1850年)朝廷下诏让他回来,重新担任河南督粮道。最后辞职回家。他刚离开新疆没几个月,林则徐被贬,充任新疆办事大臣,看见屯田井然有序,非常佩服他的才干。春台退休居住在乡里,自己尊奉清廉节俭,劝说他人要崇尚节俭。在他66岁时死在家中。朝廷追赠他为中宪大夫,同时为他的母亲在恒升谭龙村三组赐建“淡周氏节孝牌坊”。

平叛功著:淡树琪

淡树琪(1811—1856),字海珊,为淡春台的儿子。他捐钱递补为户部员外郎,后转为户部郎中。淡树琪懂得体察人的品行,能鉴别人才。据说他能识得从未谋面的曾国藩。在京官员考核,淡树琪获得第一等。于是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淡树琪被授予贵州省思州府(府治今贵州省岑巩县)知府职位。

淡树琪抵达贵州后,湖南李沅发正好在那时叛乱。于是淡树琪被临时派为围平府知府,以防止叛军攻城。因为防守有功,淡树琪受赏戴花翎,然后回到思州府上任。淡树琪在府衙前悬挂铜钲,让有冤屈的人前来敲击。这样淡树琪处理完了思州所积压的冤案,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声望。

咸丰二年(1852年)淡树琪回乡为父亲守丧。守丧期满除服后,上奏朝廷,朝廷非常赞许淡树琪能讨平叛乱的才能,改调为云南制军。因为此前,淡树琪率部出守贵州,平息了苗族的叛乱,因而著名。云贵的巡抚问他是怎么做的,淡树琪趁机回答说:“汉人和回人相互仇视已经很久了,帮助汉族的人说是回族的过错,帮助回族的人说是汉族的过错,二者相持不下,这其实是在帮助双方相互攻击。如今这样的事,应当判双方都有过错。回族人的过错在于阴谋犯上,汉族人的过错在于擅自杀人。然后我们借机向他们宣示皇上的威德,向他们讲明祸福利害关系,让他们各自爱惜身家性命,这样也就可以止息乱局。”于是又请求设劝捐筹饷的活动,不出十日,各地军民送来钱米的有十余万人,省城由此而稍安定下来。

咸丰六年(1856年)4月,因淡树琪平叛功著,被调参与平息云南回族叛乱。云南一直以来存在汉、回民众矛盾之事。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二十六日,他在昆明境内剿平叛时遇害,距他到云南任职仅70余日。时年45岁。

朝廷听闻后,追赠淡树琪太仆寺卿的官衔。在云南当地为他建祠庙,赠为淡氏世袭云骑尉,并入祀昭忠祠。

影响邓小平一生的母亲:邓淡氏

邓淡氏(1884—1926年),广安区恒升镇淡家坝人。邓小平之母。

邓淡氏是邓小平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的次妻,属于“大家闺秀”。邓绍昌在娶淡氏之前,前妻为张氏,但张氏未曾生育。

邓淡氏有五个子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1927年7月改名邓小平)、次女早逝、次子邓先修(邓垦)、三子邓先治(邓蜀平)。

淡氏家族是原广安县望溪乡的一支望族。在淡氏之女成为邓小平母亲之前,淡氏比邓氏的家业大得多。邓绍昌与邓淡氏成婚时,邓绍昌仅15岁,邓淡氏大2岁。椐传她十分能干,知情懂理;更为重要的是,她身体健康,给邓家带来繁荣。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就在邓家的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想象,作为邓家单传几代后的第一个儿子,邓小平是在百般呵护中度过他的幼年的。

在邓氏家族中,邓小平的母亲的确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受到乡人的尊敬,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邓淡氏品行很好,从不埋怨人,也不打骂孩子,遇到什么事总是讲道理,街坊邻居发生纠纷,都请她断家务。过去讲“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位邓淡氏断定的家务事却经常受到大家的称道。

邓淡氏以贤妻良母的形象留在邓小平的记忆中。那些年,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热衷社会活动,曾在“袍哥”中当“三爷”,后来升为“掌旗大爷”。到了民国时期,邓绍昌曾担任过广安县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成为公家人,整天在外忙碌。所以,料理邓小平生活、负责教育的主要是邓淡氏。

母亲是邓小平的第一个老师,他在母亲身上学到了勤奋、正直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民国十五年(1926年),邓淡氏在忧虑中病故,终年42岁。后来人们都说,她是日夜思念闹革命的大儿子邓小平,想死的。

邓小平只在母亲身边生活到十五岁左右,但这十五年却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位母亲给儿子的影响,也给全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邓小平惦记的母舅:淡以兴

淡以兴(1902—1989),广安区恒升镇淡家坝人。邓小平之母舅。

1904年,邓小平出生时,邓淡氏的弟弟淡以兴还不到两岁,邓淡氏十分喜爱这个小弟。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虽说是两辈人,可更像是志趣相投的小伙伴。

后来,邓小平与淡以兴同在“翰林院子”私塾读书,后又一起上小学。上完小学后,淡以兴因为老家的田产需要经管便不再读书了,而邓小平则继续求学上进。

1918年,邓小平十四岁时升入广安中学。这时邓绍昌丢掉了其县团防局长的官位。邓绍昌任团防局长时曾带兵打击过土匪郑老二,郑老二被招安后在广安辖区内当了师长驻防,打算找邓绍昌的茬子,邓绍昌只得前往重庆避难。

邓绍昌在重庆结识了一些朋友,受了新救国思想的影响,听说重庆办有留法预备学校,于是托人带话让邓小平前往重庆上此学校。邓绍昌的意思,邓淡氏非常赞同,在1919年六、七月间便收拾盘缠送邓小平前往重庆。

当时,自费生出国的费用大约需要三百大洋,学校只补助一小半,大部分要自家出。邓绍昌为此冒险回到广安卖掉了家中大半田产,但钱仍不够,于是邓绍昌与邓淡氏一道到淡家牌坊娘家,给岳父、岳母及兄弟讲明情况,请求淡家支持,终于凑足了邓小平入校和留法的旅费。

1919年9月,邓小平如愿进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一年后飘洋过海到了法国。后来,邓小平的弟弟邓垦也受救国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去陕北抗日大学,踏上革命的道路。淡家又卖掉了部分田产,支持邓垦干革命。从此以后,邓家和淡家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后来,淡以兴听从邓小平之弟邓蜀平的劝慰,到了邓家一起生活。

1985年前后,邓小平工作更忙了,但是他没有忘记广安的亲人。他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每月按时给淡以兴寄生活补助并写信。那时,淡以兴的身体很差,他把家中的情况,特别把自己的健康状况写信告诉了邓小平,说想见见邓小平一家人。后来邓小平之妹邓先群回信:幺舅年岁大了要保重身体,有时间大家会回来看望的。

1986年2月的一天,淡以兴夫妇正围着一个小炭炉烤火,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到家来告诉一个好消息:邓小平一家人回成都了,要见二老,请二老到成都去相会!一个星期后,淡以兴夫妇穿一身新衣高兴地回来了,给儿孙们讲了见邓小平的前后经过。他说,他到成都第二天,在宾馆里,淡以兴一眼认出了走在前面的邓小平。淡以兴拉着邓小平的手,高兴地不停问好,邓小平亲热地说:“好!好!幺舅好。”一家人坐在一起说了许多话,回忆了些往事。邓小平则看着广安县委书记说:“你们回去后,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大家摆谈了好一会儿,邓小平说大家合个影吧,于是一块儿来到屋外,留下了如今淡家堂屋中的那张珍贵照片。

邓小平有规律地给淡以兴寄生活费是从1978年8月开始的,以前总是寄一回钱物,卓琳就写一封信回来。9月卓琳在信中说:“幺舅舅:八月份生活补助费10元已于八月七、八号寄出,忘了写信告诉你了,不知你收到没有,现在又寄去九月份生活补助费10元望收,以后我们每月七八号给你寄,你估算一下什么时候可寄到,到时就去问一下……”直到1989年淡以兴去世、1990年淡以兴的夫人去世后,邓小平夫妇俩才停止了寄钱。

五、淡氏遗迹

邓小平先孺墓地:位于协兴镇果山村佛手山下,距邓小平故居3公里。是一座四棺石墓,冢大有气势。它背倚灵秀的山峰,前接泛花流韵的渭水河,周围浅丘层叠,绿树相拥,瓜果溢香,头上白云飘绕,林间鸟语啁啾。石墓造型美观,坟石雕刻精细,坟土松软,绿草茵茵,墓石上所刻行书字体遒劲有力,显然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墓碑嵌在正面的墓梁上,中刻“庚山甲向”四字,四棺空一。邓小平的祖母戴氏、伯祖母李氏、生母淡氏都安葬于此,墓碑上分别刻着:“故先妣戴老孺人之墓”“故先妣李老孺人之墓”“故先妣淡老孺人之墓”,墓碑的左侧下刻有后代邓先圣(邓小平)、邓先修、邓先治、邓先清的名讳,左侧上方刻着立碑年月。墓顶额上刻有“龙翔凤舞”“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鸢飞鱼跃”等辞句,墓门石柱上刻有“佛山作保障,渭水绕佳城”,“阴地不如心地,后人须学好人”两副联语,从石墓建造风格和墓上联句,可想见昔日邓族之家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淡家祠堂:位于广安区恒升镇保卫村4组北斗坪,是广安淡氏五世祖淡凝一组织族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开工建设,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竣工,历时46年,祠堂上有正殿,左右两侧配有厢房,前为戏楼,戏楼前面为朝门,朝门上方挂有“淡氏宗祠”金字匾额,民国十九年添修偏房、围墙,整座祠堂全是斑鳌座脊,塑有戏剧人物形象。宗祠正殿有神龛、匾额、碑志等,1958年,在祠内设保卫村小学校,得以保存下来。1960年,正殿中的所有设施被拆毁,90年代中期,学校将戏楼拆除,现仅剩正殿和两侧厢房。朝门楹联:“之蜀之府之賨城世居胜地,为炎为郯为淡氏代有哲人”。与祠堂不远处的石笋镇辉岭村6组三角湾淡氏先祖墓为入川第二世淡自福之墓,已无墓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