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川通志》记载:邻水民风“民务耕凿而性质直,士习诗书而气勇健”。民国《邻水县志》说“邻俗醇厚”,其中有好客、会账、换活路、打抱不平等良好习俗,充分证明邻水农民质直的性格,邻水读书人勇键的精神。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邻水人总是敢于争先、敢于担当,这些气质与精神,在邻水熊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邻水县熊氏源流
明洪武二年(1369年),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岩洗脚河熊易甫第四子熊寅士,举家入川居重庆巴县上桥七里峡。后裔迁居邻水县怀远(今长滩)和丰禾定居,兴家创业,历时640多年,繁衍27代,嗣孙散居邻水、长寿、大竹等地。坛同乡熊姓支系入川始祖熊维常,清初由广东入川来坛同乡向家沟落业,并在坛同上场口建“维德小学”一所,大兴耕读之风,造就了子孙的繁荣昌盛。邻水熊氏至今历时300多年,繁衍10余代。现常住邻水熊姓人口2.1万人。
二、熊氏家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教人知根知本,感情教人认祖认亲。邻水熊氏族人历来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诗礼传家,耕读为本,言传身教,以上率下,为国家民族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民国时期,熊普蔚编修《熊氏族谱》,收录熊氏家训十八则,体现了崇德向善,明理知耻,讲求礼义的良好家风的特点。
敬祖宗:凡为子孙者,奉黍稷声香每年祭扫勿缺。勿忘尊祖敬宗之意。
敦孝悌:父母贵在承欢养育,兄弟贵在敬爱亲睦。故问候伺膳之仪;隅坐随行之礼,宜恪守也。
尊长上: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处下不可少而凌长,以少犯上;尊长宜慈祥御下,不可恃长凌下。
慎丧葬:父母丧葬,人生大事,衣衾棺椁宜早备办,不可过奢过俭。
和夫妇:夫妇和而家道兴,切不可听浸润之言有违骨肉之亲。
肃闺门:妇女须有女德。学女红及烹饪,养成勤俭贞静淑娴,勿冶容艳妆戏谑
训子弟:凡为父为兄者,严施行教之责以衡也。远邪僻以熏陶,师儒泽以诗书;勉之以勤俭;纯良教育,戒除骄淫。
正风化:诗礼传家,耕读为本。男不学贱艺;女不习恶习。
联朋友:同门为朋,同类为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尽朋友之义,但益友损友之分须慎择交之。
务正业:勤俭自立,各习一业。不可游手好闲,不可吸毒赌骗等甘为下民也。
和乡邻:择邻而处,相友相助相扶持,亲睦之风,庆吊慰唁之情,不可忽略。
睦宗族:宗族乃—家之宗而合百代之族也。不可等如路人,当联为—体,谦恭互助,日增亲善。敦宗睦族。
息争讼:讼则终凶,凡是忍让为高。切勿好讼。同宗共祖之人,尤不可好气争胜。
习勤俭:居家务业,勤俭为本。富贵源于勤俭。懒惰奢侈,败家之兆也。
好整洁:整洁产生美感。—器—物安放有序,良好卫生,健康长寿之本。每天早起半小时即可解决也。
戒异端: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圣贤修身之道也。问仙拜佛异端邪说不可听信也。
重庆吊:庆吊乃人情之恒。有喜事则往庆贺,有忧事则往吊唁,亲善之风由此而生也。
尚公德:公事公务宜热心协理,公物宜珍重爱护。不可破坏,丧失公德也。
三、邻水熊氏名人
熊吉:坛同乡人,中国国民党左派,中国同盟会会员。1913年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1916年学成归国,推行新式教育,热情支持同乡会左派创办的《新邻》刊物,受吴玉章委派,积极筹建国民党左派县党部。1926年秋,军阀罗泽洲诬陷他为“华蓥山土匪头子”,被拘押县衙门。在公堂上,他大步趋前,推翻公案,被知事张尔恭和驻军旅长王元虎拔枪射击遇害,年仅35岁。
熊湘皋:1927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军医。
熊泽湘:长滩乡人,1920年随同周恩来、李大钊、曹狄秋、程子建等留学法国里昂大学,并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参与组建中共邻水县特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输送了大批进步青年学生和有识之士上前线参战。一九四九年后,曾任重庆南桐煤矿工程师、技术科长,四川省政协委员、邻水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熊尔纯:长滩乡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武汉武昌团区委书记、重庆市团委书记。1932年因病回家未接上组织关系,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3月重新入党,为地下党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做统战工作。一九四九年后,历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
熊继璜: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国民党部队营长,主管万县及重庆城防。但他为人仗义而受尊重,一九四九年前夕,解甲返乡,积极支持地下党活动。一九四九年后,剿匪有功,大竹专区特授他手枪一支,后当选为县一、二届人民代表。
熊宇忠:坛同乡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教育界工委书记、华中第五地委委员、宣传部长。一九四九年后,曾任壁山地委副书记,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成都市委书记等职。
熊寿祺:又名熊唯知,长滩乡人,1927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四方面军军委委员、代理书记和参与制定《古田会议决议》。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协助中共重庆市委,恢复重建中共邻水县特支,秘密发展地下党员和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作出了显著贡献。一九四九年后,他曾先后任中南局交通部办公厅主任、中南民族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等职。
熊复:坛同乡人,1936年考入四川大学,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负责主编《抗大校刊》,1939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后任总编。1948年任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原日报》社长等职。1952年调中央宣传部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务副部长、《红旗》杂志总编等。
四、典型人物
井冈山老红军:熊寿祺
熊寿祺(1906—1971),字景昌,号唯知,邻水县福星乡(长滩乡)人。1924年,考入邻水县立高等小学。1925年秋,考入武昌私立中和中学。1926年秋,入上海大学附中,加入共青团。同年冬,因沿街宣传打倒军阀,欢迎北伐军,被捕。因查无证据获释。“四·一二”政变后,由团中央派赴汉阳黄陵矶作团区委书记。进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干部连当兵,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8月初,随警卫团至江西,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9月“三湾改编”,他作为士兵代表参加党的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1928年5月,任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一营党代表,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三次反“围剿”作战。1929年1月,率一营在信丰阻击赣敌李文彬部,负伤坚持战斗,掩护部队过河。除夕,部队至瑞金,敌又将至,熊寿祺率部在瑞金大柏地两山伏击,敌军大溃,俘敌数百人。6月,他指挥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打下龙岩。升任第一纵队党代表,率部参加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多次作战。12月,参加古田会议,被选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候补委员,调到前委协助毛泽东处理日常工作。1930年春,随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参加“二七会议”,后任中共红四军军委代理书记。3月,参与指挥红四军歼灭国民党军第十五旅。4月初被指派为红四军代表,赴上海出席全国第一次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5月出席全国红军会议。6月中旬在返回红四军途中于漳州被捕。12月被驱逐去上海与组织失去联系。
1931年春入上海文生氏英文补习学校。1932年夏转入光华大学。1934年秋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36年9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成立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任书记,参与领导东京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6月回国返四川。抗日战争时期在成都、重庆等地从事统战和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6月在任成都《华西日报》印刷所经理时被捕,被国民党监禁两年后回乡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交通部办公厅主任、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南民族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兼院党委统战部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诬陷和迫害。1971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党组织为他平反昭雪。
永葆革命本色:熊宇忠
熊宇忠(1910—1991),四川邻水人。1910年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逝世,中共四川璧山地委副书记、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局长和党委书记、贵州省建委党组书记、西南局计经委第一副主任、成都市委书记、成都市政协主席。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熊宇忠就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30年9月,在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兼任学校图书馆管理员期间积极配合“汉州兵变”,进行革命工作。1931年6月,他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联盟”,任沪西社联宣传部长兼发行,并被选为上海市出席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以后在上海港务局总工会工作。1934年2月,他被反动政权逮捕,先后关押在江苏第二监狱和苏州陆军监狱,在狱中,他与其他被捕的共产党员一起开展革命活动,被知人毒打后加戴镣铐,仍坚贞不屈,并鼓励其他同志坚持斗争。直到1937年“8·13”,国民党政府迫于全国抗日民众的压力,他才被释放。
熊宇忠出狱后,回到上海任教育界工作委员会书记。1938年5月,在汉口参加抗战教育研究会,同年7月赴沙市开展工人运动,并担任鄂北中心县委委员兼宜昌区委书记。1939年1月,他赴重庆参加战时书记报供应所工作并兼任支书,后任该所总干事兼阅读与函授班主任,以后又担任中共重庆上下城区区委书记,1940年7月至1945年1月,他随叶挺、钱俊瑞等去皖南,先后任战地文化服务处总务主任、新四军军部后方政治部支书、盐阜区委观察员、组织科长兼总支书记、盐东县委副书记、盐东县委书记等职。
1949年之后,历任中共四川璧山地委副书记、川东区委组织部长、行署监委副主任、人事厅厅长、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局长和党委书记、贵州省建委党组书记、西南局计经委第一副主任等职。1972年10月至1983年,他先后任成都市委书记、成都市政协主席、中共四川省委委员。
《红旗》总编辑:熊复
熊复(1915—1995),邻水县坛同镇人。在家乡读小学,后到县城读初中。16岁时,到成都私立天府中学读高中。民国23年(1934年),前往上海复旦大学当“旁听生”,并选修文学和史学方面的课程。民国24年(1935年),熊复回到成都,重入天府中学读高中。民国25年(1936年),熊复考入四川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民国26年(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1938年)2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5月担任抗大第三大队政治处宣传股长,11月,担任抗大政治部宣传科编纂组长,负责主编《抗大校刊》和《抗大丛书》。
民国28年(1939年)2月,熊复奉抗大校长林彪之命,前往重庆为抗大招收学员。4月,到达重庆时,由于时局变化,经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停止招生工作。随后,他被安排到《新华日报》工作,先后在编辑部任国际新闻编辑、编辑组长和编辑部主任。民国35年(1946年)5月,《新华日报》总部随中共中央南方局由重庆移到上海后,熊复被任命为“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总编辑兼新华社重庆分社社长,并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候补委员。民国36年(1947年)2月28日深夜,“新华日报重庆分馆”和公开的四川省委机关被国民党查封,全体工作人员就地被拘禁。经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当局交涉,所有被拘禁人员获释,并分三批乘坐美国飞机回到延安。回到延安第二天,熊复率“重庆新华日报”工作人员撤退到晋绥解放区,他被任命为《晋绥日报》副总编辑。
民国36年(1947年)9月,熊复被派到“入川干部工作队”学习,并任工作队教育长。次年2月学习结束后,前往陕南,被派到中共中央中原局宣传部工作。10月,被任命为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并任新华社中原分社社长、《中原日报》社长、中原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兼任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民国38年(1949年)5月,汉口一九四九年后,熊复随中原局迁往武汉,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长江日报》社长、新华社中南分社社长、中南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南文联主席,还兼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
1951年12月,熊复由中南局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自1952年2月开始,先后任中宣部副秘书长、秘书长,负责主编《宣传通讯》、兼管《学习》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56年3月,调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先后任秘书长、副部长。1959年,他参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编辑工作。1961年10月参加《刘少奇选集》编辑工作,任编辑组副组长。1966年7月,他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新华社社长。其后,他参加中共中央大量文件和文献的写作和起草工作,并多次随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国外访问,担任代表团秘书长、发言人、顾问等工作。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于1969年8月被下放到中宣部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立岗公社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1975年4月,熊复恢复工作后,任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材料组和国务院政策研究室领导成员。1976年11月,任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78年5月,熊复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总编辑,将主要精力倾注于对改革开放问题的思考,并使之成为刊物的基本主题。曾当选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
1995年1月3日,熊复因病在北京逝世。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熊复文集》(5卷)。
五、熊氏家族遗迹
熊氏宗祠:长滩、丰禾熊姓族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在今长滩乡政府驻地建有熊氏宗祠,作为族人祭祀祖先,议事集会之地宗祠内竖有《公议留学规费章程》奖学碑记,鼓励熊姓家族子女勤奋读书,成为有用人才。抗日战争时期为“川东中学”校址,成为邻水县中共地下党传播革命真理,挽救民族危亡的一个阵地。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