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剪纸是融北方剪纸艺术和南方剪纸艺术为一体,现代美术知识与民间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物、花草、虫鸟、瓜果等吉祥图案,其艺术特点是手法简练粗犷、线条流畅、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恢宏大气,装饰性强,既有剪的特色,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2009年7月,武胜剪纸被列入传统美术类四川手工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天谷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省非物质文化项目“武胜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武胜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据《武胜县志》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间剪纸与县内的民俗活动相联系。新春之际,用剪纸装饰窗户、彩灯。婚嫁时,枕头、帐帘、布鞋等绣花用剪纸做样。丧葬时,纸扎的陪葬童子、白鹤、引灵幡、灵房等,也用剪纸图案装饰。”虽然表现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单一,但因其能渲染气氛,能够生动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的喜怒哀乐,它作为产生并流传于该县及附近县市的一种民间艺术,仍然深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20世纪40年代,是武胜剪纸史上最难忘的一页。当时,河北民间剪纸艺人康文清因避战乱回到武胜夫家定居,并首次将北方剪纸艺术带入武胜。她在定居武胜期间,其剪纸艺术风格受到当地川北剪纸艺术的影响而进行南北风格的融合,为武胜剪纸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剪纸技法非常高明,创作时不需起草图,仅凭一把剪刀,游走有余,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其早期作品多以戏剧人物和花草、虫鸟、瓜果等吉祥图案为主。到后期她的作品发展到紧扣时代主题和反映现实生活。随着美工刀、木刻刀及其空心冲等制作工具的丰富,剪纸作品的制作效果开始有了新的突破。这期间康文清创作了大量的剪纸作品。其代表作《八仙》《送子》《麻姑献寿》《和平万岁》《劳动光荣》《抗美援朝》《学文化》等在省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1953年《四川民间剪纸集》一书,收集她40余幅作品。康文清因剪纸艺术上的成就,还当选为(川北区)出席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的代表,成为武胜剪纸艺术的一代宗师。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武胜县组织一批美术工作者学习剪纸艺术,其中有县中学青年美术教师唐天谷、省文化厅美术干部罗恩华、四川美院学生李思照(后为康文清的孙女婿)、康文清的孙女王成芝等。他们在承传的基础上将绘画技法中的白描、工笔、版画中的绘画风格融入剪纸艺术创作中,形成既不同于北方、川北剪纸,又打破师承原始风格的武胜民间剪纸艺术特色。把武胜剪纸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其间康文清、唐天谷、李思照、王成芝等人,创作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臻完美的剪纸作品,《保卫祖国》《大办农业》《喜庆丰收》《做咸菜》《养蚕》等50余件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四川画报》《四川民间剪纸集》《四川剪纸集》等刊物上发表。1962年,武胜县中心镇小学生王成芝(时年11岁)创作的《和平》被文化部选送日本参加世界儿童画展。当年出版的《四川省民间剪纸集》选用武胜剪纸作品12幅,唐天谷、王成芝合作的《做咸菜》被选作封面。武胜剪纸艺术由此走向辉煌,并被誉为川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成为四川剪纸艺术的两大奇葩(自贡剪纸和武胜剪纸)而享誉巴蜀。
“文革”期间,一批剪纸骨干停止了创作,康文清去世,剪纸作品减少,唯有唐天谷、李光中等人坚持剪纸创作,时有作品发表于《四川画报》及成渝两地的美术展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复苏,李思照、王成芝创作的大批剪纸作品又见诸于书刊插页和连环画册。剪纸连环画《石头后面》,还参加1978年全国剪纸、版画展览,并在同年的北京《连环画报》刊登。染色剪纸连环画《小香蕉林》1984年还获得重庆市美展优秀作品奖。
进入新世纪后,武胜从事剪纸艺术创作的人才越来越少,仅存的几位剪纸骨干也已进入老年。为抢救和保护这一濒危的民间艺术.2007年,武胜剪纸被武胜县人民政府和广安市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县文体局通过电视、电台、报纸,举办武胜剪纸艺术创作比赛,武胜剪纸艺术作品展等,发展剪纸艺术。唐天谷先后组织参与创作《嫦娥奔月》《丰碑》《万众一心》等以见证航天科技成就、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紧扣时代重大主题的剪纸艺术作品。同时,在他担任剪纸教师的两期培训班中,推出《嫦娥飞天,神州揽月》《养猪嫂》等一批后起之秀的优秀作品。2009年,武胜剪纸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6月,第四届“国际非遗节”在成都举行,武胜剪纸作品《发展才是硬道理》被组委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