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理寺正卿——邓时敏

发布日期:2025-02-20 15:05 来源:市地志办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邓时敏(1710—1775),字逊斋,号梦岩,今广安区协兴镇人。其父邓琳,以岁贡生身份担中江县训导。生有六个儿女,邓时敏排行最小。

清雍正十年(1732),四川乡试第35名举人。乾隆元年(1736),恩科二甲89名进士,入翰林院授以编修。乾隆七年(1742),迁为侍讲学士。乾隆八年(1743),任江南宣谕化道使。后转侍讲学士,通政司副使。乾隆十年(1745),升为大理寺正卿。因父丧,邓时敏回家服丧,期满又奏请在家赡养母亲,皇上允许。乾隆二十六年(1761),其母病逝。乾隆二十九年(1764),邓时敏返京入朝,官复原职。

邓时敏在担任顺天乡试考官期间,所拔多为知名人士,阿桂、袁枚皆出邓时敏之门。阿桂出将入相,袁枚虽官止于知县,但文章风采斐然,为清代一大文豪。袁枚曾说:“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藉,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部名节以归。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无形之砥柱,可以抗中流,挽风气矣。”李艺圃亦称赞邓时敏:“逊斋先生待人处己一,出于至诚,气度浑融,接之若略,无可否者,性刚直,和而能介。”年老寓京时,邓时敏常招集同乡在京任事者饮酒赋诗。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司马周煌、御史刘天成、检讨张翯、郎中李漱芳、员外郎王汝壁、户部主事唐乐宇、刑部主事孟邵等一批四川籍在京官员聚会,以诗酒唱和。邓时敏有《野望》诗一首,云:“独立高原望,苍茫古树秋。白云荒大漠,紫气满中洲。水落鱼龙冷,山空鹳鹊游。何人吹玉笛?清韵出江楼。”其诗犹见唐贤风格,亦表现了他年老寓京的悲凉心境。

邓时敏刚果严毅,遇事不稍偏就,同列皆敬畏。然因父母丧,在家侍母及守丧达20年之久,再入京为官,诸新贵少年望邓时敏若过时古物,争避面揶揄。邓时敏生性纯朴平和,不喜和趋炎附势的人亲近,退朝后闭门读书,有人派使者登门,他避而不见,引来不少非议。元、明以来,一切重大案件改由三法司终审决定,担任大理寺职位的人,被看作有职无权,然每年秋季会审,邓时敏都要费尽心思为冤案平反,还向皇上奏报,请求定夺,招致同事不满。自感在朝势单力薄,邓时敏以年迈辞官归家。在居家广安时,曾修《广安州志》。终老故里,无子嗣。诰授通奉大夫。

邓时敏去世后,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神道碑、立德政坊。神道碑、德政坊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2003年,在邓小平故里重建。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