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朱允炆隐居广安

发布日期:2025-02-20 15:17 来源:市地志办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据《明惠帝朱允炆本纪》《建文帝后记》和程济《从亡随笔》载:朱允炆为明惠帝,年号建文,在位四年。燕王朱棣反,金陵城破,建文帝于六月十三日未时,开太祖升遐时遗箧,得度牒三张,曰应文、应能、应贤,袈裟帽履齐备。建文遂名应文,吴王教授杨应能曰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名应贤,祝发易衣,佩牒出逃。翰林院编修程济穿着道服相随,他们经过襄阳进入四川,随后去云南,游览湖南、安徽、江西等地。

明建文四年(1402),建文帝朱允炆一行4人出逃,到永乐三年(1405)进入四川,到达重庆大足县善庆里,就在那里隐居下来,成祖朱棣多次派遣锦衣卫、给事中胡谈,太监郑和等人,明察暗访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十分害怕,便离开了善庆里,经合州到定远县(今武胜县)清平镇庙儿坝的铜桩寺。由于他们装扮成和尚,没人察觉,便住了下来。建文帝能在铜桩寺停留,是因为此地风景秀丽,往下不远处是武胜桥,竹林满山,绿山蔽日,溪水迂回,鸟语花香,武胜桥为明李英建筑,李英虽然是布衣,但毓秀有方,出了一家三代进士,史不多见。

由于建文帝的老师杜景贤曾任文渊阁大学士、两京监察御史,是邻水县人,建文二年(1400)辞官归故里隐居。于是建文帝在铜桩寺住上一些日子后,经岳池到邻水县投靠旧臣杜景贤。

建文帝一行到邻水县御临镇中庄村10组杜景贤的老家旦家坝未遇,旋至学堂沟(御临镇中庄村3组,现存学堂遗址)相逢。杜景贤待他们很好,在山上修了一座草房让他们住。建文帝等人在这里很小心,深居在山中,不敢随处走。君臣经常泛舟于西河深峡中,诵读《离骚》,苍茫悲切,前途暗淡,无可奈何。建文帝在邻水住了几年,因密探甚多,情况紧急,只得转移到云南。临行时杜景贤作送别诗《口占一首送别君王》:“君转金陵臣转乡,龙车在道实彷徨。送王千里终须别,自恨不能立帝旁”。永乐壬辰年(1412),建文帝等人驻云南浪穿县平阳庵,此时叶希贤、杨应能二人已故,建文帝在明正统庚申年(1440)卒,终年64岁。

建文帝在邻水期间,留下了一些情感极为悲伤的诗词。据邻水县旧志记载,杜景贤陪同建文帝在御临泛舟西河赏美景,在观音寺、无粮寺念经拜佛,吟诗作词,留下数十首古诗和典故。《题清风亭及剑井》云:“靖难旌旗下石头,鼎海龙起去悠悠。江山敝屣空遗恨,蜀道蒙尘怅远游。宝剑泉中埋万古,清风亭畔泣千秋。羁魂应逐东流水,遍绕吴门哭首丘。”《题松柏滩》云:“日月照乾坤,松柏乐长青。观音寺,真佛地,沙鱼雊如今。河水弯弯转,江波叠叠翻。鼓鸣三激浪,鱼跃跳龙门。”《剑井》诗云:“剑泉涌出真浆水,三角盈盈少北方。逊位皇孙祝太祖,不知何时复当阳。”陪同建文帝的御史叶希贤借物抒情,亦颇悲伤,作诗《白龙洞皱眉柑》云:“弃却春光独爱秋,至今不改皱眉头。主人若把金刀割,点点酸心对客流。独立沙丘雪一团,被风吹得骨毛寒。想他未到忘机处,水动还须侧眼看”。杜景贤《剑井凿成答圣上》诗云:“圣主提剑插岩边,滚滚龙浆满帝前。想那源头壬葵水,北方犹是朱家天。”

后人记其事,将西河易名御临河,深峡亦易名为御临河小三峡。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