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影、车无踪”一直是法院执行工作的“老大难”问题,被执行人为逃避执行与法院玩“躲猫猫”成为“家常便饭”。而法院公安的高效联动,为“执行难”提供了有效的“解题”思路。
合力找人 十年旧案终化解
2013年,申请执行人甘某与被执行人周某因邻里纠纷,在争执过程中,甘某被周某打伤,邻水县人民法院判决,由周某赔偿甘某医疗费、误工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等共计2.3万余元。判决生效后,周某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甘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13年执行立案后,周某东躲西藏拒不露面,执行干警多方寻找,却始终未找到其下落,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今年2月,周某想着案件已经过去10年,法院应该早已放弃执行,没想到刚回家几天,法院就在公安的协助下找到了他。在执行法官反复劝导、释法明理下,周某表示愿意履行判决义务,执行法官与甘某联系后耐心劝解,甘某最终同意进行和解。周某当场向甘某转款后,法院依法提前解除拘留措施。这件跨越10年的案子,终于圆满执结。
协助查控 接连传来执行线索
今年6月,华蓥市公安局通过“执行110”热线电话,联系华蓥市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称,根据法院的协助查控请求,他们已经找到被执行人王某。值班干警接到电话后,立刻通知执行法官前往现场,对被执行人进行依法拘传并带回法院。在法院执行事务室,“执行110”警务人员依法对被执行人进行强制搜查并查询微信转账记录,告知其有能力却拒不履行的行为已构成拒执罪。王某迫于法院拘留压力,当庭履行全部案款。
不久后,“执行110”值班干警又根据华蓥市公安局提供的线索,在华蓥市某街道找到被执行人陈某后,立即将其拘传至法院,执行法官依法向陈某宣读拘留决定书。在面临拘留那一刻,陈某赶紧称自己马上联系亲戚偿还借款。最终,陈某将7000元借款,当场支付给了申请执行人,并承诺后续将按期履行归还案款。至此,陈某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
深化机制 加速兑现胜诉权益
为破解“查人找物”这一历来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难题,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公安局在长久以来通力协作的基础上,于近日联合下发了《执行联动协作机制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联合打通执行“堵点”,协力破解执行“难点”,进一步提升执行工作精准性和时效性,高效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呈现出以下三点:
——“查人+找物”,破难点通堵点。《意见》深化了法院与公安查人找物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公安信息资源与查找技术,对被执行人与案件相关人员关键信息进行精准查询,对涉案车辆进行精准查控。同时,《意见》对查人找物办理及反馈时间作出明确要求,提升手续流转效率,科学高效破解“找人找物难”的问题。
——“协查+速控”,畅环节提效率。公安根据法院案件需要,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高消费记录、近期活动轨迹等相关信息。在执法过程中,对已被法院决定拘留的被执行人或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明确告知送拘收拘条件。对妨碍法院正常执行、拒不执行的人员,迅速出警取证、依法处置,畅通了拘留、打击拒执犯罪等联动环节,提升了执行效率。
——“法院+公安”,优机制强管理。持续健全“法院+公安”管理机制建设,建立专人联络制度,健全动态监管、定期通报、台账核查制度,优化奖惩机制与考核机制,严格处理执法办案中消极执行、乱执行等问题,充分调动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
接下来,市中级人民法院也将持续深化执行联动机制,做深做实能动司法,推动联动工作常态化、精细化、科学化,进一步提升法院执行工作实效,让意图逃避法院执行的失信被执行人无处遁形,全力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任绪军 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