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期待 增进民生福祉

发布日期:2024-02-02 09:27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老年体育爱好者们在广安市老年人体育运动公园广场表演太极拳。(资料图片)

过去一年,我市完成省市57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比72%;

累计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59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5个;

为民服务办实事综合评价居全省第一方阵……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连日来,参加市两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紧扣民生领域热点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推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书写美好生活新答卷。

聚焦“民之所盼”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从新建、改扩建15所公办幼儿园,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73%,到广安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实地核查的地级市;从广安纳入全省“三医”联动系统集成改革试点,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全省第6位,到市人民医院晋位A级、获批省呼吸和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

教育与卫生健康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与民心工程,一直以来备受市民关注。

“2023年,市教育体育局坚持‘同城融圈、体教融合、质量主导、项目支撑’四大发展取向,构建起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市人大代表、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张建超表示,接下来全市教育系统将全力抓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口碑较好的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全力以赴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做好省十五运会承办工作,加快推进川渝广安共享体育基地工程进度,积极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一中心”建设,筑牢赛事承办基础。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我对未来广安职业教育发展有许多期待。”市政协委员、邻水县兴仁职中副校长甘书明建议,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更加灵活、开放的农村职业教育方式。

医疗是民生之需,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2023年,我市在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去年以来,全市疾控系统多病同防机制不断健全,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排全省第20位,低于全省发病水平。同时,开展技术指导,助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病媒生物防制单项考核两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市政协委员、市疾控中心主任王海云满怀期待地表示,2024年,希望我市加快“健康广安”智慧医疗平台建设,推进市域内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发展。同时,深入推进公立医院与疾控机构医防融合,落实“两个清单”责任,充分发挥医防双方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医防融合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推进广安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切实兜牢民生底线,让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市政协委员、市残联理事长蒋西南将目光聚焦困难特殊群体。

“去年,市残联下大功夫解决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托养、就业、维权等现实问题,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残疾人生活福祉持续增强,扶残助残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蒋西南表示,市残联将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责,抓实残疾人康复、托养、就业、教育、宣传文化体育、维权六大重点,加快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乡镇“残疾人之家”建设,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尊严、保障残疾人权利,增进残疾人福祉,为我市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发挥积极作用。

筑牢绿色屏障 绘好生态底色

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仅是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还期盼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洁净的空气以及更优美的环境。

“去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全省第9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在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城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陈祥看来,巩固成果和持续抓好大气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应不断强化源头管理,切实加强城区内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治理,完善部门联动机制、预警预报机制、信息通报等部门协作机制,闭环管理机制,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关心的内容。”市人大代表、华蓥市高兴镇物流园区污水处理厂副厂长吴六江说,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不足的情况。

“农村生活污水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流入河流、湖泊,污染环境。”对此,吴六江建议,政府在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时,应结合农村现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处理模式,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可以就近接入城镇污水管道,地形地貌复杂、人口较少的地区,可以采用低能耗或无动力技术分散处理,确保污水处理见到成效,保障农村用水安全、人民健康。

丰富文化供给 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2月1日,广安市博物馆正式开馆试运行,成为我市首个集文物收藏、征集、教育、展示、研究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博物馆,标志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市委、市政府按照‘亮山亮水亮文化’‘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的发展理念,在推动博物馆主体建设和陈列布展的同时,通过文博公园建设和外围环境提质工程,将市博物馆建成了讲述广安故事、展示广安文脉、彰显广安精神的重要窗口和名片,填补了广安没有规范化综合性博物馆的空白,给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市政协委员、市博物馆馆长唐云梅表示,市博物馆将深入研究阐释文物的多重价值内涵,激活文物价值生命力,通过创新展览策划、强化研学社教、探索文创研发、优化立体传播等方式,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文物资源,持续提供高品质展览,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通过展览讲好广安故事、擦亮城市名片,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

“去年以来,我市在文化事业方面办了很多大事要事,不仅成立了市级文艺院团广安春天艺术剧院,还争取到第十二届中国曲艺节举办权,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广安文艺繁荣发展。”市人大代表、岳池县文化馆副馆长罗捷表示,将充分利用岳池曲艺优势,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级非遗项目,有针对性地创演曲艺作品,为群众奉献更多精品节目。[各县(市、区)融媒 刘宏 张爱 沈巾钦 广安日报记者 黄钟锐 王珂宇]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