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探索出“4233”模式——“养老”变“享老” 呵护“夕阳红”

发布日期:2024-03-28 08:52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安常住人口325.49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80.71万人,老龄化率24.80%,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63.71万人,占19.57%,养老压力大。

养老供需之困如何解?

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养老服务政策支撑,出台《关于印发广安市以机构养老理念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广安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广安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将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作为老年关爱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推进,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2022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地区。在项目实施中,我市探索出“4233”试点工作经验做法,着力解决工作中的堵点难点,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目前,广安现有养老机构159个(其中公办116个、民办43个)、床位16711张,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4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5个,养老服务驿站35个,安装家庭智能看护系统4300余套,建设家庭护理型床位5500余张,基本形成城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四项保障”“两项标准”

让养老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

“熊叔叔,我又来陪您了!”3月25日,家政服务员王艳梅像往常一样,来到广安区浓洄街道果丰社区重度残疾人熊洪寿家,为其提供居家托养服务。

熊洪寿是果丰社区列入居家托养服务对象之一,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賨州姐妹家政服务公司派出家政服务员,对其进行上门服务。

“我每月至少提供两次家政、理发、剪指甲、量血压、洗脚、陪聊、按摩、心理辅导等居家托养服务,为老人幸福‘加码’。”王艳梅说。

“有了小王照顾,家里干净多了,大家心情也更好了。”熊洪寿老伴称赞道。

如何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健全完善相关机制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我市建立领导工作、经费管理、养老人才培育、服务质量监管“四项保障”机制,高水平规划、系统深入推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工作——

我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研究养老工作,高规格推动实施项目;

制定《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项目资金主要用途,优化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发展的支出结构,统筹1.16亿元财政资金推进项目;

我市大力实施养老人才培训工程,搭建渝广联动培训平台,建立完善市、县、机构三级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特岗补贴)、入职(就业)补贴制度,增强养老岗位职业吸引力;

制定《广安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清单》等“一规范、五清单”,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基本养老服务“服务谁”“服务什么”?我市明确“两项标准”范围,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一方面,开展评估,明确对象筛选标准。项目实施前,通过实地走访和充分调研,对服务对象进行筛选界定,有序组织家庭床位建设和居家上门服务对象进行申报;聘请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按照《广安市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实施办法(试行)》要求,为全市需实施床位建设的3073户困难老年人和居家上门服务的6145名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开展能力综合评估,进一步摸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精准确定项目服务对象,建立“一人一册”和“一人一档”。

另一方面,分类实施,明确项目补助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老化改造每户最高补贴不超过2000元,智能化改造每户最高补贴不超过1500元,经济困难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上门服务平均每人不超过300元/月的标准;若建床设备经验收合格且全部运行正常、上门服务时长达到要求、服务对象满意率不低于85%,根据服务机构申请,分批次拨付服务机构建床补助和服务补助。2022年以来,我市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128张、开展上门服务6000余人次。

“三大服务”“三个融合”

让养老服务便捷度越来越高

3月27日中午,武胜县沿口镇嘉陵社区“老龄食堂”飘出了饭菜的香气。在打菜区,不少老人正有序排队打饭,有的还自带饭盒准备打包带回家。

“好吃不贵,暖心暖胃,幸福滋味。”这是老人们对社区“老龄食堂”的一致评价。

“3块钱一顿,两荤两素一汤,很巴适。”就餐老人刘国光说,和自己煮饭相比,每月可省下300余元。

好吃实惠的背后,是广安对幸福“食事”的重视。我市采取“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政府给予老龄食堂每人次最高15元、最低3元共5个档次的运营补贴。以午餐为例,大部分“老龄食堂”,一份15元的午餐,其中12元由政府补贴。

截至目前,我市已开办“老龄食堂”11个,提供餐位680个,日均就餐人数600余人次,其中部分“老龄食堂”还增设了老年休闲娱乐区域,聚力打造“社区15分钟助餐配餐服务”网络。

对接需求,才能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我市完善多元供给、家庭照护、农村养老“三大服务”体系,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我市围绕“12345”(打造一个“颐养天年·温暖家园”养老服务品牌,坚持从城市和农村两端同时发力,着力建设机构、社区、家庭相协调的三级网络,回应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四类需求,开展产业培育、改革攻坚、智慧助老、空间优化、氛围营造五大行动)工作路径,不断丰富县乡村养老设施文化、娱乐、照护、医疗等综合功能,从供给主体多元、供给内容多元、供给方式多元等方面完善供给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建立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或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激励机制,引导其将专业服务“触角”延伸至家庭——四川安康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亿豪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参与居家上门服务,已兑现奖励资金20万元;按照“照护需求等级”确定居家探访周期,对需求等级较高的家庭,建设“家庭照护床位”,由“家庭医生”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包产”照护,居家老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6.1%;开展“红色联姻·微孝助老”行动,开办“老龄食堂”11个。

针对高龄、失能、留守、独居等特殊困难老人,我市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巡访+互助”关爱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服务,关爱覆盖率达100%;及时调整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由884元/月、624元/月调整到962元/月、693元/月;投入财政资金600万元,为3000户农村困难独居老人安装热水器。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与“互联网+”、医疗、保险“三个融合”发展,丰富智慧、健康、金融养老内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建成集行政监管、线上呼叫、“关爱地图”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覆盖服务对象5.3万余人,打造没有围墙的“数字化养老院”。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8000余人次;建成医养融合机构26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100%,老年人绿色就医通道设立达100%。

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费用;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抵抗风险能力,2022至2023年全市老龄保险参保人数13.8万余人、保费948万元。

未来,广安将持续建成一批家庭养老床位,培育更多助餐、助安、助医、助洁、助行、助娱的供需对接市场,让养老服务覆盖更有广度、回应更有速度、服务更有温度、支撑更有力度,引领全域建设老年关爱型城市,推动全体老年人享受更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广安日报记者 刘甜甜)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