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湖是川东地区最大、海拔最高的喀斯特天然湖泊,其所在的天池镇共有5个村、2个社区,分布在天池湖湖岸。
2023年,天池镇在仁和村新建了滨湖西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听取民情、汇聚民意的重要平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天池湖畔的生动实践。
群众“小事”就是代表关心的“大事”
“现在路修好了,我们出行也不再担惊受怕了,这都是人大代表为我们办理的实事。”近日,仁和村村民邓兴前对记者说。
邓兴前说的路,指的是仁和村到鹅凤岭森林农庄的上山步道。去年雨季,因滑坡导致约300米的道路损毁,景区及时在沿线设置了警示标志,提醒游客绕行。但由于这条步道还是位于鹅凤岭上的老屋嘴村8组近百名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道路损毁后,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困扰,并存在一定交通安全风险。
天池镇人大主席杨彬和该村人大代表邓正兵在走访中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即来到道路损毁地进行实地踏勘。
为全面掌握各村因地质灾害导致的道路损毁情况,滨湖西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还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奔赴各村进行实地摸排调研,将摸排后的相关情况及时向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
短短1个多月时间,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仁和村的这条上山步道和其他地方摸排出来的塌方路段,全部维修完毕。
“修复塌方路段,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人大代表,就是要在平时履职中让群众看得见人大代表行动、感受到人大代表作用,把群众的‘小事’作为代表关心的‘大事’,以实际行动彰显人大代表的担当。”杨彬坦言。
滨湖西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后,沿湖5个村35名市镇人大代表进站履职,人大代表通过分批定期不定期举行选民接待活动的方式与选民代表见面,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反映情况,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了社情民意的“收集点”,许多困扰群众工作生活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回应和解决,有效促进了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架起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天池湖边有大量游客遗留的垃圾。”“湖区污水管网年久失修,部分区域已经出现了破损。”
天池湖是华蓥2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源,人大代表在走访中收集到多条群众反映天池湖受到污染的反馈意见,滨湖西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将群众的意见建议汇总,及时向有关单位建议开展联合执法,打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行为,加大力度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同时,辖区部分华蓥市人大代表还将群众的呼声带到了华蓥市人代会上,争取各单位对天地湖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支持。
为科学合理保护天池湖饮用水水源,回应广大市民的关切,华蓥市组织水务、农业、公安等多个单位成立联合执法队,不定期不定时对天池湖出现的钓鱼、电鱼、网鱼等行为进行常态化联合执法;针对湖区污水管网破损渗漏问题,天池镇积极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维修,对损坏的部位进行修复,定期组织人员对管网运行情况进行巡查,严防污水排入湖区,向市民交上一份答卷。
天池镇还以“湖长制”工作为抓手,细化建立了镇、村、组三级“河湖长”巡查监管机制,制定了镇、村、组“河湖长”责任清单,严格落实辖区监管责任。
“家站”是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的主要阵地,也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天池镇依托滨湖西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和优势,平时注重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变为“建议清单”“履职清单”,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人大代表、职能部门、群众代表的协商议事会,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急、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整理后,及时向相关单位反映。
依托代表联络站,天池镇人大先后协调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一些无法及时办理或涉及多个部门办理的问题,就以问题清单的方式向镇政府交办解决。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天池镇人大向镇政府交办解决问题22个,人大代表对政府办理建议意见的满意率为100%,有效融洽了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提升了群众生活幸福感。(童强 华蓥融媒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