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傍晚,永兴镇马架坪村同心公园旁的门球场格外热闹。10余名白发老人挥杆击球,笑声不断。
“以前想打球得跑远路,现在家门口就有场地,政协的‘小微协商’真是办到我们心坎上了!”村民赵国柱说。
马架坪村门球场,正是华蓥市政协通过“有事来协商”平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闲置荒地变为“银发乐园”的生动实践。而这背后,是华蓥市政协近年来创新推进“有事来协商”工作的一个缩影——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让协商民主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
2024年4月5日,马架坪村活动室内气氛热烈。华蓥市政协第三委员小组、永兴镇干部、永兴镇老协工作人员和村民代表围坐一堂,聚焦“老年人运动场所缺失”这一“老大难”问题展开讨论。
据了解,前期,华蓥市政协委员多次走访调研,发现马架坪村虽紧邻场镇,但老年群体仅有公园步道可以活动。华蓥市教育科技和体育局技术人员实地勘查后,提出“盘活闲置天然气站地块+村民自建”的解决方案,为协商奠定了技术基础。
协商成果的落地,需破解资金、土地、监督三大瓶颈。永兴镇整合民政、体育项目资金,村集体承担土地租金,村民则以“投工投劳”方式参与建设。调研组全程跟踪进度,协调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2024年年底,杂草丛生的闲置场地变身标准门球场,与同心公园形成“运动+休闲”复合空间。
“最难得的是群众全程参与,从规划到落地都凝聚着大伙儿的智慧。”村党支部书记黄强说,这种“共商共建共管”模式,不仅节省了成本,更激发了村民自治的热情。
门球场的建成,辐射效应远超预期。“马架坪村的实践证明,‘小微协商’能精准捕捉群众急难愁盼,通过政协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华蓥市政协副主席田祥伟介绍。(杨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