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琴,又称道琴(情),“渔鼓道琴”“道筒”,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曲艺。原为道士劝善说道之艺术,民国年间和道光初期在云、贵、川、渝等汉族地区曾广泛流传,民国初年开始称竹琴。清初,四川一些城镇和水陆码头有道士流动于街头闾巷之间,持渔鼓、简板演唱二十四孝之类的节目,唱的是“玄门调”、“南音调”,至光绪年间,始有非道流的艺人演唱,由街头进入茶楼酒肆,名曰道情,所唱多是戏文故事。
邻水竹琴,源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在邻水县尤其是太和乡曾一度甚为流行,从四川省邻水县太和乡贾老七处一代代传承,历经三代100多年历史,邻水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邻水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传统竹琴曲目以三国故事、水浒传、白蛇传等传统故事改编为主,建国后,传承人对竹琴的传统唱本、唱腔、伴奏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和先进典型的新曲目。主要剧目有《空城计》、《庵堂认母》、《别洞观景》、《五台会兄》、《拷红》、《桂英打雁》《谈人生》等。
邻水竹琴其特征是演员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为伴奏乐器,艺人自打自唱,因而动作节奏明快,迅捷有力。演出时,艺人结合自身体验与艺术素养时而模拟角色,以不同的声腔、口吻、情绪,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时而以演唱者的身份,交代情节发展脉络,描写客观环境,并品评书词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邻水竹琴艺人演出甚少;再则受现代流行文化、休闲文化、时尚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观众稀少。加之此艺术历代都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所有说唱剧本和技艺均仅存在于现在极个别掌握这种说唱艺术的艺人脑子里,无文字或图片的资料留存。目前,邻水竹琴表演艺人现仅存一人,完整竹琴也仅存一把,且无传人,邻水竹琴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现在已高度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