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蓥山宝鼎香会

发布日期:2025-02-20 15:12 来源:广安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据《清•华银山(今华蓥山)志》载:“华银山(这里指宝鼎)在岳池县自东南百九十里,脉发终南,蜿蜒磅礴,绵亘千余里,至合(今重庆合川市)、邻(今邻水县)、广(今广安区)、岳(今岳池县)等八州县之交,陡起一峰,磷峋峻峭,直摩霄汉,千山竞赴,万壑奔趋,实八邑之雄观也。”因其峰顶形状如鼎,故称“宝鼎”。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传普贤大士在宝鼎现身显灵,后乡民襄金建“瑞峰禅寺”于山项(宝鼎),并修铁瓦殿,肖普贤像祀之。后又肖观音,文姝像祀之。从此,宝鼎山下寺庙如春笋般建立,山下四周至宝鼎,沿途大小寺庙,多达48处,历朝历代,香火不断,延续千余年,至清中期达到鼎盛。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正生日,山下各地善男信女为了还愿,在神首、香头的带领下,成群结队,敲锣打鼓,上宝鼎上香还愿,祈求吉祥,形成了声势浩大、闻名天下的华蓥山宝鼎庙会。清代禹湛在他的《游华银山记》中,记叙了他眼中的华蓥山宝鼎庙会盛况:“至山寺,坐稍定,历殿七,始跻绝顶,上祀铜普贤像,每年朝礼者,不下十余万人,然后知震旦峨嵋外,又别有此大道场也。”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六月十九为华蓥山宝鼎庙会期。庙会期间,由宝鼎山下各地的香头起会,组织各地香客,制作香盘、云幡、灯笼、抬盒、圣驾、服装等物品;挑选童男童女若干。请戏班、艺人、敲锣打鼓演练队伍;准备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糖、供养(即供品)。到六月十九晚,各路香客在香头的带领下,敲锣打鼓、浩浩荡荡,从四方八面上山朝宝鼎进发,为各路神仙归山送驾。此仪式名为:“送驾”。送驾队伍一般都由身着彩服、手持云牌(或香盘)灯笼的童男童女若干在锣鼓声中于前面开道,且随锣鼓点起舞,后紧随青狮白象及人抬的“圣驾”(圣驾一般为木雕制作(也有用竹编的)为八层高,由下而上分别雕刻万岁、木莲、观音、佛祖、老君、孔圣、玉皇、奎星)。再后是放置“八供养”的若干抬盒,香客随后。行进途中,凡遇桥梁、土地、庙宇,队伍都要停下参拜,童男童女都要在不同的鼓点中作不同的表演,此表演为“跳云童”。各地香客到宝鼎后在庙前朝圣,再进殿敬香,上贡参拜祈求。各地抬上山的“圣驾”集中一处,待子时到来时,点火焚烧,送诸神归天,送驾即告结束。

华蓥山宝鼎庙会,起自佛教,却源于民间。它历时千年,规模宏大。它基本上是普通民众的民间信仰表现形式,表现出民众祈盼吉祥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展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它是研究川东社会风貌,人文风俗及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文艺的珍贵教科书。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