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说《红岩》,不仅使华蓥山名扬天下,更让“双枪老太婆”等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华蓥山起义期间,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信仰的英雄故事和革命品质,为华蓥山增添了一抹厚重的红色,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年来,华蓥市着力发挥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切实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仅用活了红色资源,更让红色文化“火出了圈”。
深挖红色史料
让红色历史“亮”出来
华蓥山是“红岩”的故里,也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故事。
近年来,华蓥市深挖红色史料,“红色华蓥”名片愈加亮眼。华蓥市组建了一支党史研究队伍,系统收集研究党史资料,探访革命后代,征集口述资料、真实故事,系统收集整理红色史料,探寻革命斗争、三线建设等历史遗址78处,其中有影响力的12处,编印《华蓥山游击队故事选集》等红色读物,探寻历史遗址,深度还原历史真相。
同时,华蓥市还积极壮大一支红色文创队伍,以史实为依据,开展文艺创作和展演,影视剧《双枪老太婆传奇》、纪录片《寻找双枪老太婆》、情景剧《幺店子》《红岩魂》、歌曲《英雄华蓥山》《红杜鹃》等文艺作品享誉神州,华蓥山起义不再是“身在闺中无人识”。
打造红色阵地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随着一座座展陈馆相继建成开放,现在到村里学习打卡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村真正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近日,禄市镇凉水井村党支部书记李清洪欣慰地说。
近年来,华蓥市坚持“点线面”结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红色阵地建设。深度挖掘遗址遗迹红色内涵,重点打造华蓥山起义纪念馆、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活动旧址、华蓥山起义女战士展陈等多个现场教学点;在禄市镇海棠博览园、阳和镇现代农业园区布局红色文化教育示范点位,大力发展民宿、餐饮、旅游服务等业态,直接带动周边老百姓人均增收近1万元。
华蓥市注重把红岩精神、三线文化等红色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以华蓥山起义为背景,建成华蓥山游击队红军小学;以红岩精神为主题,建成综艺馆展厅、红岩文化阅览室;以三线文化为脉络,建成“三线记忆”文化公园,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更厚植了红色文化底色、丰富了城市内涵。
华蓥市坚持串点成线、改造提升,注重归纳整合、彰显特色,串联信仰之光(华蓥山起义纪念广场—华蓥山起义纪念馆—红岩革命纪念馆)、忠诚之心(华蓥山起义女战士展陈—华蓥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碑—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奋斗之路(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活动旧址—华蓥山起义活动旧址—三红馆)三条红色精品路线,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接受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的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
做优红色教育
让红色文化“火”起来
“华蓥市委在红色阵地建设上下足了‘绣花’功夫,为红色教育搭好了‘台’,而这出‘戏’该怎么唱,则为党校人提出了新课题。”近日,华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胡洪全说。
近年来,华蓥市着力培育一支党课开发队伍,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内涵,总结提炼革命精神。经过反复打磨和专家评审,成功开发《弘扬红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温“狱中八条”增强党性修养》等专题课程、现场课程10余门,并被纳入广安、华蓥市县两级党校培训课堂;“一点一主题”开发《蓥山儿女多壮志,巾帼许党永流芳》《毕占云的初心使命与精神特质》等多门现场课程,赢得了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红色文化可谓是“火出了圈”。
同时,华蓥市还遴选党校、中小学青年教师、优秀学生组建“青少年党校”,针对青少年研学,推出“走一段游击小道、看一场红色展陈、观一部红岩剧目、唱一组红色歌曲、品一本红色书籍、写一篇红色感悟”教学菜单,不断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新人血液。
华蓥市委党校针对党员干部推出“1+3+N”教学模式,即1个红色教学主题,3条红色线路,N种教学形式,形成“专题辅导—实地体验—聆听讲解—互动讨论—教师总结提升”完整教学链,培训效果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省内外3万余名党员干部到华蓥“补钙铸魂”。
华蓥市积极深化“红岩讲坛”流动党校宣讲品牌建设,广泛借智引力,集聚党校骨干师资、展馆讲解员、党政领导干部、第一书记、英烈后代等人才资源,组建党史宣讲队伍,前移党史课堂,变“上学”为“送学”,用“乡音”传“党音”,深入机关、乡镇、军营等地,宣讲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数百场,受众5万余人次。(邓智丹 华蓥融媒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