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发布日期:2024-06-28 08:49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盛夏时节,瓜果进入管护的关键时期。6月25日,在邻水县柑子镇缪氏庄园的葡萄大棚里,村民们紧抓农时,给葡萄套袋、疏果,为丰产增收打下基础。

近年来,邻水县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了果蔬、畜牧、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通过这些特色产业的带动,农业变得更加强大,农村变得更加美丽,农民变得更加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因地制宜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当天,走进城北镇翠柏村的平菇种植基地。菌房内,一排排菌架整齐排列,上面铺满了厚厚的菌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

工人们正在忙碌,有的在给菌架浇水,有的在检查平菇的生长情况。基地负责人朱恒告诉记者,平菇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为了保证平菇的品质和产量,他们每天都要对菌房进行精心管理。

“在基地工作,每月可以拿到约2000元的工资。”村民胡凤兰说,与过去相比,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更短,操心的事情更少,收入却比以前更多。

从靠天吃饭的农民,到“旱涝保收”的农业产业工人,村民身份的转变得益于城北镇引进业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同样位于城北镇的秀峰村,不少村民正在蔬菜基地里劳作。在产业的带动下,他们实现了增收致富。

邻水县决策层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而农民增收的关键,就是要找到适宜的农业特色产业。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邻水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山地农业、精致农业、创意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地激发了各乡镇发展活力。

丰禾镇依托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茶叶资源,大力发展白茶产业。该镇通过引进优质白茶品种,建立白茶种植基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白茶品牌。如今,丰禾镇的白茶供不应求。

王家镇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利用村民多年种植油菜的习惯,因势利导,组织群众做大做强油菜制种业。该镇依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聘请种业方面专家组建科研团队,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培育优质高产杂交油菜种子,订单收购制种油菜籽。2023年,该镇带动1008户群众参与制种,村集体经济入账220余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村集体“三赢”的新局面。

据介绍,邻水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辖区内25个乡镇个个都有农业发展亮点。观音中药材基地、梁板油橄榄基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方受益 创新机制助农增收

6月26日,柑子镇菜垭村村民刘太清正在缪氏庄园内查看葡萄的生长情况。看着一串串长势良好的葡萄,他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刘太清说,他在葡萄园务工已有5年,每年工资收入将近4万元。

据了解,缪氏庄园成立于2013年,现占地面积3000亩,是一个集种植、加工、科研、研学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缪氏庄园通过“公司+合作社”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务工和跟随种植,并按照“绩效+分红”的方式取酬,充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

11年以来,菜垭村紧抱葡萄“致富树”,围绕葡萄“做文章”,依托龙头企业,葡萄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邻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宏剑看来,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取得长效发展,机制是关键。菜垭村的发展正是机制引领下的一个成功案例。

近年来,邻水县探索建立村集体、业主、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村集体+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支部+农户+专业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各方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搞活农村经济,助农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百姓增收。如今,邻水村村有了致富产业,群众“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不用远走他乡,在家门口就能发家致富。”谈起如今的好日子,刘太清连连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代。(邻水融媒 黄路 广安日报记者 周文平)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