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发布日期:2024-07-10 09:33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南地区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所设课题“石漠化地区蚕桑绿色高效种养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发”启动会在武胜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团队在观摩了蚕桑专家大院——“家蚕健康养殖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化养蚕装备研发”现场后,对该县蚕桑智能化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能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和科研力量,互助互鉴,共同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以来,武胜县坚持创新驱动,补短板、扬优势,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推广智能制造新技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统产业“发新芽”,转型企业“长成林”,绿色产业“万年青”。

数字赋能

传统产业“发新芽”

7月的猛山乡蚕桑基地,郁郁葱葱,微风吹过,泛起层层绿漪。基地小蚕共育室内,蚕宝宝已开始三眠,数字化大屏实时显示蚕房的温度、湿度,为蚕宝宝睡眠保驾护航。

武胜县养蚕历史悠久,但过去受限于技术,蚕桑产业规模小、覆盖范围窄。如今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该县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在辖区各地建立小蚕共育室,养蚕产业延伸到镇、村,为蚕桑产业增产增效夯实了基础。

“每个小蚕共育室,我们都安装了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测控系统,系统根据设置的参数自动调节蚕房内的温度、湿度、气流、光照等。”小蚕共育6号站点业主曹雷告诉记者,当前最适宜蚕宝宝睡眠的温度为26.5℃-27.5℃,湿度为90%-95%。当气温、湿度不在这个区间时,室内空调便会自动开启,加湿器也会喷出雾气进行气温、湿度调节。

“蚕宝宝在安装有智能系统的小蚕共育室内发育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曹雷告诉记者,蚕从孵化到成茧共分为5个龄段,其中幼蚕时期最容易发病,成活率较低。为了保证幼蚕顺利渡过危险期,村民将这一阶段的蚕送到小蚕共育室进行统一饲育管理,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还能缩短8至9天的饲养时间,既节约了时间成本,也提高了产量。

据了解,每个小蚕共育室还购置了4套养蚕智能机器人,每套机器人有左右两条机械手臂,当机器人启动时,右机械臂便将桑槽内切好的桑叶移进共育盒,撒上石灰消毒,然后给桑喂食,再由左机械臂移出共育盒。

“4台机器人可替代10余名工人,让育蚕更轻松。”曹雷告诉记者,小蚕共育室一季可育300张蚕卵纸,8月即将进入早秋蚕共育时节,目前已经预订了270张。

近年来,武胜县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主体、科技支撑、循环发展”的发展思路,已建成优质蚕桑基地10000亩、标准化养蚕大棚19万平方米、小蚕共育室6500平方米,并配套省力化、智能化养蚕设施。

在蚕桑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武胜县稳步推进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基础,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全县蚕桑种植面积近5万亩,全年综合产值将达到10亿元,该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已升级为省五星级农业园区。

智改数转

转型企业“长成林”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武胜县的华润雪花啤酒(四川)有限责任公司广安分公司(以下简称“华润雪花广安分公司”)智能车间,5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仅有4名工作人员。这是该公司在川东北地区的首条10万千升听装啤酒生产线,具有先进的灌装设备、智能的信息技术和完备的溯源体系,每小时可灌装6万听啤酒。

“数字经济时代,工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华润雪花广安分公司一直将产品品质摆在首位,在生产过程中,对麦芽糖化、麦汁过滤、啤酒发酵、产品灌装等每一个节点都精益求精,一瓶看似简单的啤酒,生产过程有10000多个质量监测点,靠的就是全流程把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

“我们投用的全自动控制系统会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浓度等参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所有数据都显示在电脑显示器上。”该公司工程部经理黄斌介绍,为提高智能自动化水平,公司从2023年开始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涉及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信息、状态监控各个环节,全部升级完成后,将实现生产系统各模块联合联动,全面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绝大部分,预计明年3月全部完工。”黄斌说,届时从原料处理到发酵可实现“一键智能化操作”,只需导入生产计划和配方,就可以实现从麦芽处理到清酒过滤的智能化生产,生产过程减少了人工干预,确保啤酒品质稳定。同时生产线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计划进行灵活调整,实现不同品类、不同规格的啤酒生产。

华润雪花广安分公司是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在西南片区的12家生产企业之一,2017年正式投产,产品主要销往重庆、广安、南充、巴中、达州、遂宁等地。2023年啤酒产量15.06万千升,总产值4.19亿元。

“啤酒生产过程智能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带来了生产效率提升和管理优化,为该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武胜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以来,武胜县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引导企业走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道路,增强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据了解,该县“智改数转”入库企业13家,雪花啤酒、雷联汽车等“智改数转”项目有序推进。

饮水思源

绿色产业“万年青”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做好“绿色发展”这篇文章,才能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7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武胜县龙女镇的广安市仙女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该公司矿泉水小瓶生产线、一次性桶生产线等全自动智能机械正在运行,过滤、杀菌、消毒、灌装、贴标和打包等环节都在传送带上一次性完成。

“两条生产线每小时各生产6000瓶矿泉水,即将上线的分离式蜂蜜饮料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饮品18000瓶。”广安市仙女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永建说。

据了解,李永建原是德胜农业大雅柑产业园的业主,与水结缘,源于一场干旱。当时干旱,为了保障果园能有水灌溉,李永建在果园内打了4口井,并将井水作为生活用水。他发现用井水蒸的米饭格外香甜、浇灌的果树结的果实也清甜可口。

“这么好的水,没能很好利用太可惜了!”李永建便找来第三方机构,对水源进行勘察,发现水源来自龙女仙女洞,经过上亿年的自然净化,水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在对水源经过1年以上时间动态监测,确保达到包装饮用水国家指标后,李永建按程序取得了矿泉水经营许可证。如今,广安市仙女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产业链完备的矿泉水生产企业。

“传统制水工艺简单,多采用反渗透过滤,制出的纯净水失去了所含矿物质。”李永建告诉记者,他根据每口井水矿物质成分含量分别定制制水设备,减少微量元素损失。为了适应当下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他坚持实行设备采购、产品生产、运输全过程监控和可追溯管理,确保产品安全、健康。

为更好保护水源地环境,李永建建立了严格的三级卫生防护区,进行24小时值守,将周围1000亩大雅柑产业园调整为新型中医农业水果种植模式。

“水果种植保护了水资源,水资源让水果更香甜,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李永建告诉记者,他种植的水果走的是精品路线,每斤价格要高出市场价3元,矿泉水准备出口新加坡,公司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

“饮水思源,对包装饮用水产业来说,水是实打实的生命之源。”李永建表示,未来他将聚焦绿色、低碳产品,做到点“水”成金。(何金委 武胜融媒 任禹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