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把脉。
翻耕稻田。
覆盖薄膜。
山地如何改? 因地制宜+科学整改
高兴镇跳石沟村村民龙远华,今年62岁,和妻子靠种地为生。
“2亩多地被分成20多块,不好种、不好浇、不好收,有些地还因为太远太偏种不了,最终被撂荒。”提起以前种地,龙远华有着“一把辛酸泪”,“山上缺水,全靠去山下的河里挑水灌溉,费时又费力,还不一定有好收成。”
2022年,华蓥市启动撂荒地整治工作,出台了《华蓥市整治撂荒地工作方案》,大量机械和工人到此开展撂荒地整治,除去一人多高的杂草、平整土地后,荒山变了样。
但是,土地依然贫瘠,耕地依然零散。
2023年,华蓥市规划建设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土地进行细碎化治理,同步建设山坪塘、蓄水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当年年底就竣工。目前,园区累计建成主干道17公里、机耕道10公里、山坪塘45口、蓄水池20口,新修沟渠8629米。
放眼望去,园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即使有部分改造出来的田不是方方正正的,道路和沟渠也能串联,中小型机械完全能进入田间作业。
“我们没有采取‘大推大挖大填’的方式,而是依据原先的山势地貌,做一些更适用、更科学、更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改造。”华蓥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负责人邹云伟说。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龙远华的20多块土地面积没变,数量却变成了7块,且离家都很近。“现在种2亩地,轻轻松松!”龙远华说,把三轮车开到土地边,下车就能干活,开着三轮车去山上的蓄水池拉水,两个小时就能浇完1亩地,“等提灌站投入使用后就更方便了,开闸放水,几分钟就能浇完2亩地。”
资金从哪来? 财政资金+社会资本
推进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从哪儿来?
“财政资金是大头。”华蓥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刘利娟介绍,2022年,第二批中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撂荒地整治奖补”774万元,中省财政衔接资金调增撂荒地整治奖补项目资金348.452万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撂荒地复耕”74.38万元,这些资金,都用在了这上面。
“另一方面是引入社会资本。”刘利娟说,华蓥坚持“谁种地、谁受益”原则,引进业主,对农户撂荒的土地进行基础性整改,达到可栽种条件,并持续组织好粮油作物栽种的,按1000元/亩标准进行补助。
完成撂荒地治理后,华蓥市规划实施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覆盖高兴镇骑龙村、跳石沟村、高坪村和马家嘴村、高峰岩村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增至1.15万亩、林地增至0.9万亩,同步建设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多方了解群众的诉求。”刘利娟说,每次实施项目,在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后,都会及时召开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意见,根据村民需求,统一规划田间道、生产路、灌溉渠。
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后,打破了地域界限,改善了生产条件,引来业主连片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及蔬菜等。为更好地服务业主,园区除了将规模种植补贴政策兑付到位外,还实行土地租金交一年免一年的方式。同时,配套建设占地48亩集育苗、烘干、加工、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业主提供“家门口”的服务。
目前,该园区已成功创建为省三星级农业园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农民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26家。
如何稳增收? 土地增效+农旅融合
好地要有好收成,种地就得“换脑筋”。华蓥市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大规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使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土地板结,提升地力。
高兴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专家王拥奎是当地村民的“老熟人”,他常年待在村里,对土壤进行培肥改造,逐渐改变了贫瘠的土壤,提高了种植效益。园区还建成专家工作站,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提升了水稻产业市场竞争力。
“以往在荒山种地不方便,收成也不尽如人意,自从改良土壤后,山上和山下的收成没差别。”跳石沟村村民张开友说,他去年种植了水稻,加上再生稻,亩产达到750公斤,“在荒山上也能种出这么多粮食,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除了让村民采用传统农耕形式外,园区还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通过流转聘用、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骑龙村村民曾友祥把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又在合作社务工,每年收入能增加3000余元。
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拍照,不少村民便乘着这股“东风”吃上了旅游饭。
跳石沟村村民祝相民家里的土鸡、土鸡蛋、鹅蛋几乎都卖给了游客,“各种‘土货’摆在家门口,游客上门买,价格比市场上还高一些。”
跳石沟村还引进业主,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建设集垂钓、烧烤、餐饮、赏花、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文化庄园。不少村民在家修起农家乐,让游客赏农家景、吃农家菜、住农家屋。
“业主与村民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既做强了产业,又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跳石沟村党总支书记祝相才说。(华蓥融媒 范青燕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文 范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