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曲艺何以“圈粉”年轻人?

发布日期:2025-05-14 09:05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5月13日清晨6时30分,岳池县重点推进的曲艺百花园项目工地热闹非凡,钢筋工、支模工有序进入施工区域,分散在11栋主体建筑间忙碌作业。

“目前已有9栋主体结构封顶,土建工程总体进度达80%。”项目负责人龚素清介绍,预计本月底现场作业人员将增至1000人,确保项目今年10月如期交付。

作为全国唯一的“曲艺”主题园,该项目以“宫、城、郭”为空间架构,建筑群融合唐风形制与宋韵神髓,将岳池曲艺基因深植于砖瓦之间。

这种古今交融的设计理念,源于岳池作为中国西部首个“曲艺之乡”的深厚底蕴。清朝县志记载的“一骑琵琶弹市里,千家灯火照山前”,便是岳池曲艺的生动写照。如今,竹琴、清音、荷叶等20多种曲艺形式在这里传承延续。

曲艺,这一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为何愈发受年轻人青睐?岳池曲艺在传承中积极探索发展,从“后继有人”“守正创新”“形成风尚”三方面发力,实现从“非遗活化石”到城乡“新潮流”的转变。

后继有人

构建老中青人才梯队

5月9日18时20分,岳池县实验学校操场上,42名“10后”孩子在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建军的指导下,排练多曲种融合节目《银城欢歌》。孩子们伴着欢快节奏,反复练习打连厢和敲盘子动作,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做准备。

“敲打盘子时注意左手持盘”“打连厢时手握连厢中部,利用手腕控制动作”……刘建军穿梭于队列间,细心纠正孩子们的动作。作为曲艺进校园的核心师资,他每周奔波于岳池师范附属小学、东湖幼儿园等地,开展校园兴趣班专题培训,让千年曲艺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严格落实曲艺进校园要求,既传承文化,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县实验学校校长周密表示。

“10后”学习、表演曲艺,是“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生动体现。这样的传承在全县广泛开展:岳池县开设“曲艺流动讲堂”,邀请牡丹奖得主、国家级和省级曲艺名家授课;在学校开设“曲艺兴趣班”,推广曲艺课间操,让青少年成为曲艺传播的新生力量。

“岳池现有竹琴、清音、荷叶等20多种曲艺形式,抓好传承是关键。”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红云表示,岳池曲艺既要出精品,也要育新人、树名人。为此,该县选派中青年曲艺人员,向省内外曲艺名家拜师学艺,着力培育领军人才。岳池文艺工作者罗捷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岳池县还创新实施曲艺人才“薪火”计划,一名曲艺人才“一对一”培养一名幼儿,加速培养后备人才,壮大传承队伍,夯实传承根基。许亮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新人奖提名,朱芷柔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此外,该县还积极搭建平台提升工作水平,先后派出超100人次参加中、省、市、县组织的专题培训,学习守正创新理念,明确工作思路。组织县曲协与四川彭州、遂宁、巴中,以及重庆走马、陕西西安、河南宝丰、海南临高等地交流学习,在不同地域、剧种、曲种间搭建互学互鉴平台。

县曲协主席寇正荣回忆,10年前,岳池曲艺人才青黄不接,中青年人才断层,观众多为老年人。如今,通过系统性“传帮带”培养机制,岳池曲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老中青人才梯队初步形成,青年占比提升至30%,受众层次和年龄结构改善明显。

目前,全县培养曲艺人才200余名,发展曲艺队伍150余支,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曲艺团,16个曲艺种类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传承活力尽显。

守正创新

老腔新韵唱响“岳池故事”

5月12日上午10时,岳池县“非遗”中心二楼演艺厅传来婉转清音。琵琶与扬琴和鸣,高胡、二胡等传统乐器相呼应,省曲协副主席、县曲艺团团长罗捷正带领团队打磨四川清音《两匹马》。这部以输变电工人奋斗故事为蓝本的曲艺作品,历经3年数十次修改,即将代表四川角逐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

近年来,岳池曲艺人在中省展演与比赛中屡获佳绩,先后斩获四川巴蜀文艺奖、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等10余项荣誉,获奖数量在全省县级曲艺团体中位居前列。

排练间隙,深耕曲艺15年的罗捷道出曲艺文化发展密钥:“要让千年曲艺唱响新时代,既要守住传统的魂,更要抓住年轻人的心。”

岳池曲艺团定期组织“头脑风暴”活动,将网络热词融入唱词,通过短视频传播经典选段,尝试将流行元素与传统乐器结合,让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更加鲜活,增强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守正创新理念,让《小姑出嫁》等移风易俗题材作品在乡村深受欢迎,《米香粉香》等乡土作品登上央视舞台。

岳池曲艺人的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从展现川东农家风情的《岳池农家》,到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红杜鹃》;从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的《埋名英雄柴云振》,到在法国等国际舞台惊艳亮相的《秋江》,200余部正能量作品形成曲艺创作的“岳池现象”。

岳池的开放胸怀,在“岳池杯”全国曲艺盛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1年,以“岳池杯”命名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落户岳池,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盛会汇聚姜昆、刘兰芳等名家大师,以及全国60余个“曲艺之乡”的150支队伍,将原本的县域文化活动锻造成行业标杆,呈现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态势。

如今,“岳池杯”已成为全国曲艺界的盛会,岳池曲艺借此从地方走向全国,“曲艺之乡”名片更加响亮。

形成风尚

曲艺基因融入“城乡肌理”

在顾县镇顾兴社区,一支40余人的曲艺队伍常在川主庙戏台排练。他们能表演连响、盘子、清音、快板等10余个曲种,并不时承接周边寿宴、婚宴等商业演出,将曲艺爱好转化为经济效益,去年以来已创收10余万元。

“过去镇里没有职业曲艺团队,如今有曲艺骨干40余人,还组建了顾县曲艺队。”顾县镇宣传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王勇介绍,该镇如今已发展曲艺爱好者300余人,曾经的业余演出队逐渐转变为专业化演艺团体,他们以“曲艺+红白喜事”模式,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通道。

这股风尚的背后,是精准的政策支持。王勇表示,政府安排专项经费,升级川主庙曲艺戏台,购置服装道具,不定期安排专业老师授课,并支持曲艺爱好者持续拓宽增收渠道,让他们实现传承与创收双赢。

在岳池,曲艺正从戏台走向全域。今年,岳池持续开展“大地流彩 乡村振兴”主题巡演,计划用两年时间走进所有乡镇、社区,把文艺盛宴送到百姓“家门口”。

同时,岳池将曲艺元素融入“城乡肌理”:建成一批曲艺乡镇、社区、学校、传习基地,乡村曲艺戏台、景点曲艺观赏体验区让“老曲艺成为新时尚”,曲艺大牌坊和曲艺文化主题公园更是城区一道亮丽风景。

既用老戏台坚守曲艺灵魂,又用新舞台吸引年轻观众,岳池持续挖掘曲艺文化资源,建设全国唯一的“曲艺”主题园——曲艺百花园,内设曲艺博物馆、文化演艺等业态,“大、中、小”三个曲艺剧场计划每年演出1000场次,能满足全国不同曲艺剧目驻场演出需求。

如今,岳池曲艺突破传统舞台束缚,成为可感可知的文旅基因,焕发出时代活力。“处处有戏、时时可赏”的新风尚正在蓬勃兴起,吸引着八方游客,见证岳池曲艺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岳池融媒 刘婧)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