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邻水县古相寺淫羊藿现代产业基地,村民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浇水,有的在施肥……一派繁忙景象。
该基地位于丰隆铺国有林场古相寺管护站林区,利用林地种植淫羊藿3000余亩,将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既管护了森林,又发展了经济,还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
“每天早上6点钟就来基地上班,在家门口务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村民杨碧花说。
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近年来,邻水县立足县情实际,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聚焦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重点发力,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鸡”“林+蜂”“林+菌”等产业,有效助推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林下养殖释放“生态红利”
6月29日,在依山势而建的石滓镇六角村梨园里,100余亩梨树下,一群群跑山鸡正欢快地觅食,清脆的鸡鸣声回荡在山谷。
“第一批1000只跑山鸡,预计本月底可以出售。”六角村梨下养殖场负责人周英介绍,与传统养殖的肉鸡相比,她家养殖的跑山鸡绿色生态,肉质鲜嫩爽口,特别受市场欢迎。
20多年前,在外务工的周英与丈夫一同返乡,利用荒山荒坡种植梨树,并在梨树下规模养鸡,发展林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林下养鸡只需要建设遮挡风雨的简单鸡舍即可,可以节约不少成本,同时梨林为跑山鸡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栖息地,梨树的枝叶可以为跑山鸡遮阴避暑,林间的昆虫和杂草则是跑山鸡的天然食物。”周英介绍,林下养鸡,跑山鸡活动空间大,品质更好,一只跑山鸡的市场售价要比同等重量饲料圈养的鸡高10多元。同时,跑山鸡的粪便又为梨树提供了有机肥料,促进梨树生长,提高梨子的产量和品质。
与此同时,依托春季梨花盛景和林下跑山鸡等特色旅游资源,该梨园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每年春季,游客们在欣赏山野风光的同时,还走进梨林,体验抓跑山鸡的乐趣,品尝美味的跑山鸡汤饭。这种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体验式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如今,该梨园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带动了附近村民家门口就业。目前,该梨园年产梨子5万公斤,年出栏跑山鸡1万只,年产值近100万元。
发展林下养殖,坛同镇华蓥村村民刘习东也带领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刘习东在村里建立养蜂基地,养殖400多箱蜜蜂,并成功创立“华蓥山纯天然蜂蜜”品牌,构建起了涵盖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完整蜜蜂产业链,带动1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当前,邻水县林下养殖产业正不断释放“生态红利”,通过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路子,大力发展“林+鸡”“林+蜂”等林下养殖产业,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点绿成金”盘活林业资源
在荒山上种植油橄榄,经过七八年精心管理,梁板镇万亩油橄榄基地迎来蝶变,预计年产量将达到100万斤以上。
6月28日,梁板镇曙光村村民梁华明与村民一道早早来到油橄榄基地,对油橄榄进行除草等夏季综合管护。
“我长期在这里务工,除草、浇水、施肥,天天有活干。”梁华明说,土地没有流转前,这里基本是荒山荒坡,将自家的3亩土地流转给基地种植油橄榄后,他被安排到基地务工,一年收入3万元。
“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有钱赚,还能照顾家人,我感到很开心。”梁华明说。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基地业主程志勇介绍,基地每年吸收大量村民务工,截至目前,带动附近村民约2000人增收。
梁板镇党委书记罗华利介绍,该镇利用荒山荒坡发展油橄榄产业,走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利用荒山发展果蔬产业的还有城北镇石花村。眼下,石花村石花山果园的白花桃成熟上市,香甜的桃子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采摘。
业主王培林介绍,果园除了推出采摘游外,还配备了亲子采摘互动区、农事科普展板,并提供农家乐、垂钓等服务,让游客在采摘之余,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果园采摘季,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众多,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增收。”王培林说。
邻水县地处川东渝北,辖区面积190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17.94万亩、森林覆盖率36.17%,辖5个国有林场。
近年来,围绕发展林下经济,邻水县创新推出“五统五化”国储林建设路径,健全组织领导、政策保障、统筹调度、要素保障、宣传发动、责任落实机制,大力实施种、养、加、旅“四大工程”,计划分三期连片发展明月山、华蓥山、铜锣山商品林46.96万亩。如今,“国储林+林下经济”“国储林+康养文旅”等新业态不断在邻水涌现。
守住青山,抱得金山。邻水县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集约经营,融合发展、示范引领”思路,坚定不移扩大林下经济规模,持之以恒提升林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持续开启林下富民新篇章。(邻水融媒 张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