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2023年个人缴费标准,在大多数地方花380元就可以参加居民医保,享受包括住院医疗、普通门诊、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疾病、大病保险、糖尿病、高血压用药保障以及生育医疗等多方面保障。但是,对于健康状况比较好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医保年年都要交,到底值不值?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介绍,利用国家医保平台的数据,可以按每10岁一个年龄段来进行分析:20-29岁、30-39岁、40-39岁、50-59岁的住院率分别是7%、8%、10%、14%;住院次均费用为7253、8195、9264、9554,最高分别是205万、441万、380万、357万。
结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即使是年轻人群,也可能面临疾病风险。2023年5月,湖南岳阳市的村民戴某在田间劳作时突感不适,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手术和化疗开销高达10万元。由于没有参加居民医保,他不得不面对全部自费的现实,这对于本就拮据的家庭,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居民医保还涵盖分娩等生育医疗费用保障,这意味着参保人在完成生育分娩后,可以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报销。对于很多处于生育期的年轻人,这无疑是刚需。
为引导群众连续参保,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两个激励机制”和“两个等待期”。
“连续参保有激励”——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人员,从第5年起每连续参保1年,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至少1000元,鼓励群众长期参保,形成稳定的医保资金来源。
“医保基金零报销有激励”——对于当年没有使用医保基金的参保人员,第二年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至少1000元,平衡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与公平性。
“断缴人员再参保设置待遇等待期”——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内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设置参保后固定待遇等待期3个月;其中,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1年,原则上在固定待遇等待期基础上增加变动待遇等待期1个月。
等待期里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将不予报销,以便增强群众的参保意识,避免“有病才参保”的短视行为。
如果生活确实困难,该怎么办?还有医疗救助托底。
医疗救助根据困难程度对困难群众参保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分类资助,包括全额资助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以及符合条件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以低保对象为例,2023年个人缴费380元,医疗救助平均资助超过200元,个人缴费不到180元。
在征缴方式上,全额资助参保的困难群众免征代缴,定额资助的实行差额征缴。来自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医疗救助共资助8020万困难群众参保,监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
基本医保具有社会化属性,医保制度是一种社会互助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今天我为人人,明天人人为我,整个社会的健康才能得到更好地保障。因此,不论现在身体是否健康,按时参加医保,我们认为都是明智且必要的选择。”黄华波说。(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