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前排左一)正在向游客进行讲解。
6月12日上午10时许,邓小平故里纪念园处处鸟语花香,游人如织。人们慕名来到此处,前来参观这座郁郁葱葱的“天然纪念馆”。
在邓小平同志故居,记者见到了正在向一队游客介绍邓家老院子历史的纪念园讲解员陈淑。随后,趁着游客站在邓家老院子院坝中央拍照留影的间隙,陈淑接受了记者采访。
“跟着退伍转业的丈夫回到家乡广安,是我人生发生转变的开始,而真正让我找到人生价值的,是做了一名伟人故里纪念园的讲解员。”今年42岁的陈淑向记者介绍自己时,脸上总是带着一丝笑容,眼神中流露着自豪的光芒。
2001年,陈淑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为了让爱人安心服役,她便去西藏某地做了一名光荣的随军家属。“原本以为一直会在西藏工作生活,没想到却回到了家乡。”陈淑说,她的老家就在广安区龙安乡,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到过邓小平故居参观,一代伟人的生平故事和崇高风范始终激励着她。
2017年3月,跟随丈夫回到家乡的陈淑和朋友聊天时,得知邓小平故里纪念园正在招聘讲解员,心生向往的她毅然前往报名应聘。当年8月,陈淑正式入职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宣教科讲解部成为一名讲解员。
“讲解员传播的不仅是文化,更是爱国主义精神。”陈淑说,能让更多人知晓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故事,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2021年8月的一天,陈淑为来自北京的一家人提供解说服务,其中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在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陪伴下,颤颤巍巍地走进邓小平故里纪念园。老人名叫罗培章,他说自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那一批考生,如果没有邓小平,就不会有他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罗培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前来缅怀伟人,带领全家人步行入园参观。在邓小平铜像广场,当陈淑充满感情地介绍眼前这座伟人坐姿铜像时,老人顿时泪流满面,几度哽咽。
参观即将结束之际,老人特意找到陈淑,并上前握着她的手说:“年轻人,我年纪大了,出门也不方便,这也许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前来缅怀伟人了。今天能遇上你,能听到你讲解这么多,还讲得这样深刻,真的谢谢你!”
能与游客互动并与之共情,更多的还是来源于陈淑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自己从事的讲解工作付出的艰辛努力。
“陈淑是很刻苦的,我经常在纪念园闭馆以后看到她拿着讲解本奔走在各个景点之间,一边走一边背诵。”当时,正好路过邓小平同志故居的纪念园工作人员杨勇看到有记者采访,也上前来插话。
听到杨勇的表扬,陈淑赶紧谦虚地摆了摆手。她接着向记者介绍:“入职之初,拿到手上的只有一本纪念园解说词大纲,如何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工作,为游客呈现准确、精彩的解说?这是每个讲解员都必过的关口。”
结束这一趟解说任务之后,陈淑邀请记者来到讲解部办公室。在陈淑整洁的办公桌上,一本被翻阅得“皱皱巴巴”的解说词大纲资料本引起了记者注意。
翻开资料本,只见其中除了起初言简意赅的解说词,在每一页正文一侧,全是陈淑书写的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这本解说词大纲陪伴我7年了,上面书写的文字都是通过查阅资料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的笔记。”陈淑说,通过这种方式去整理、记忆解说词,她会更加自信、自如地向游客解说。
“一名合格的纪念园讲解员,除了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还要查阅参考大量的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陈淑坦言,在邓小平故里纪念园这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中,“红色”是永恒的主题,“我将带领更多游客领略伟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采,让大家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到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和邓小平缅怀馆中的展陈内容,陈淑如数家珍,她知道馆中文物所在的具体位置,对文物背后的故事非常熟悉。在参加工作的7年时间里,陈淑通过耳濡目染,从一个不热衷历史的普通人,转变成为一名谙熟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博物馆人”。
自入职邓小平故里纪念园做讲解员以来,陈淑已先后获得四川省金牌讲解员、全国优秀讲解员等荣誉称号。
“陈淑非常敬业,综合素质高,工作很用心,听指挥,能打‘硬仗’。”在讲解部办公室,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宣教科科长何青也对陈淑赞叹不已,“今年4月,陈淑又获得了邓小平故里管理局颁发的‘月度工作标兵’荣誉称号。”(广安日报记者 李友胜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