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里,红色旅游胜地,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7月1日,在邓小平同志故居前,邓小平故居管理所副研究馆员张译文与一群满怀激情的讲解员,正在排演《唱游新广安》表演唱节目,歌声与激情交织,如同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话。
张译文在邓小平故里担任宣讲员已有14年,是四川省唯一一个被中宣部授予的“全国金牌讲解员”。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余项。不久前,张译文被表彰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是什么让她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张译文笑着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邓小平”这三个字,是她心中的力量源泉与信念灯塔,指引着她扎根家乡、讲好伟人故事,让每一场讲解、每一次宣讲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传承。
从聆听者到讲述者
她为万千游客讲述“春天的故事”
“我是听着小平爷爷的故事长大的。”谈及为何选择当讲解员,张译文回忆,1997年的一个傍晚,那时年仅10岁的她,目睹了外公在听见电视播报邓小平同志逝世消息时难以抑制的泪水。那一刻,一颗探究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萌芽,是什么样的人物,能够让一向刚毅的外公展现出如此柔软的一面?
自那以后,外公常常给她讲邓小平同志的故事。在外公的叙述中,她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与日俱增。
2009年,大学毕业后,张译文选择加入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在平时的工作中,张译文用心做好每一场讲解,用她的话说,每一场讲解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文化的传承、对精神的接力。“我还记得七年前接待过一位老人。行程结束时,他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姑娘,请继续这样讲下去,让更多人听见小平同志的故事……’”那一刻,张译文深刻意识到,触动老人心弦的,是邓小平同志的精神与情怀。而她作为讲解员,搭建起的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自那以后,张译文更加坚定了在一线讲解岗位上传承伟人精神的决心。10多年来,她的每一场讲解均以优异的表现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从讲解员到宣讲员
她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2019年起,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组建了一支30人的邓小平故里“春天的故事”宣讲团,团队通过不断发展,探索出文艺非遗与党史宣讲相融合的特色宣讲新路径。张译文就是宣讲团中的骨干成员。
“宣讲团采取舞台宣讲、情景演绎、观众互动等宣讲形式,创建8个宣讲品牌、打造34个宣讲课程,运用四川清音、金钱板等具有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将大课堂与微课堂有机融合。”张译文说。
作为“春天的故事”的宣讲员,张译文以集中培训“吃大餐”和名师指导“开小灶”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同时,她还要求自己常讲常新,通过深入钻研历史文献,深化对邓小平同志生平事迹及思想理论的认识,把伟人的精神风范和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精心融入宣讲中,让广大干部群众听故事、学理论、受教育。
宣讲路上步履不停
她正履行一份“特殊”的约定
这些年来,在宣讲的路上,张译文步履不停。她与宣讲团一道先后在北京、香港、新疆、广东、浙江等地开展宣讲1700余场,受众150余万人次。个人受邀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纪委、国家发改委、文旅部、清华大学等国家部委和高校开展宣讲。
“作为党员,勇往直前、充满干劲是应有的姿态。”张译文提到,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于2022年成立后,双方团队积极探索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途径,“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人生轨迹因与邓小平这个名字相连,而显得分外厚重。”张译文动情地说,接下来,她将一如既往地讲述邓小平同志的光辉事迹,传承伟人的精神火种。因为,这是一份她与“春天的故事”间永恒不变的约定。(广安日报记者 卢泠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