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联动”联出幸福邻里

发布日期:2024-10-12 08:57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今年5月,广安区浓洄街道柑子园社区居民杜小芬,通过社区创办的广安市三甘居民服务有限公司残疾人关爱帮扶项目找到了工作,专职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清洁、陪伴等服务。

社区为何自办服务企业?柑子园社区党委书记龙志林介绍,主要为了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工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作用。

“五社联动”是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

我市是全省唯一的“五社联动”全域试点城市。近年来,在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我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夯实“五治融合”基础、汇聚“五社联动”合力、下足“五转可感”功夫等举措,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建引领

“五治融合”提效能

“以前,老旧小区改造存在部门职责不清、群众意见不合、矛盾调解难度大等问题,许多项目启动难、实施慢,普遍存在改造效果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广安区浓洄街道翠屏路社区党委书记黎燕说,现在翠屏路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能够快速推进,主要得益于推行社区党委联席会议制度。

黎燕说的社区党委联席会议制度,是社区定期召集职能部门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协商议事,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的制度,也是我市实施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举措之一。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五社联动”治理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党建引领,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一线,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市坚持政治领航明方向,将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纳入市委“1+3+N”改革重点项目,建立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1+1”双线推动机制,贯通市、县、街道、社区四级治理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法治方面,创新“法律顾问+社区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的法治骨干体系,全覆盖设置“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推行“四调”矛盾纠纷工作法,妥善处理社区矛盾纠纷。

在自治方面,构建以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居民议事会、乡贤“智囊团”、姐妹“帮帮团”、银发“议事团”为主的“一约二会三团”社区自治体系,在社区打造“睦邻客厅”,开展“微自治”活动,力贯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在德治方面,开展“‘五社’齐爱小·联动共助老”“温暖来敲门·救助在行动”“画好治理同心圆·建好共治生态圈”三大主题实践和家风、家庭、家教“三家”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涵养社会道德、厚植传统文化、润泽人民心灵。

在智治方面,整合数据视频资源,融入全市“智慧城市大脑”体系,初步完成“智慧社区”应用场景设计,实现一网管全城、一脑知全貌、一端惠全民的治理格局。

完善基础建设

“五社联动”建阵地

在广安区中桥街道白塔社区,门口摆放的服务指引和办事指南非常显眼,宽敞整洁的办事大厅设置了座椅、茶几、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亲民化的开放式布局,拉近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办事居民之间的距离。

今年国庆节前夕,社区举办了“团团活力圈”国庆主题活动——“与国庆华诞·携手构版图”,众多爱心家长、小朋友聚在一起,在社工的精心组织下,共同拼出长2米、宽1.2米的巨型中国地图,为祖国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社区阵地建得很温馨,工作人员也很热情,还经常举办各类活动,既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又能调解各种矛盾,是我们最喜欢的去处。”社区居民杨鹏笑着说。

好的阵地为基层治理提供了要素保障。近年来,我市坚持硬件提质与服务增效两手抓,围绕“便民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企业带动、社区服务项目化、智慧科技”等六大类型,全面推进社区党群服务活动中心亲民化改造,开展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如今,127个社区完成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建成“五社联动”特色社区52个。

“硬件”改观了,“软件”也要提升。为此,我市开展社工人才提能、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志愿强能、社会慈善充能等行动,持证社工同比增长6倍,1136名社会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居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不断提升,社工人才储备实现“量质双优”,实现了服务上有亮点、场景上有呈现的蝶变升级。

满足群众需求

“五转可感”优服务

“社工姐姐,我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了,我感觉很焦虑,最近经常失眠。”近日,前锋区代市中学前锋校区初一学生小王在课间休息时,走进学校社工站向社工倾诉自己的烦恼。经过驻站社工“一对一”辅导,小王的心结慢慢解开。

在“五社联动”机制下,前锋区在推进镇村社会工作站(室)建设的同时,率先在代市中学前锋校区、前锋思源实验小学校试点建立学校社工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重庆枢纽型社工机构实施“五社联动·益路童行”项目,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

自学校社工站建设以来,社工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摸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样需求,并坚持以社工站为载体,以撬动本土资源为重点,推动“家庭、学校、社工”多方协作,围绕生命教育、两性教育、亲子沟通、压力舒缓、情绪疏导、心理健康、预防欺凌、校外安全等专题,通过采取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协助学生积极应对各类成长问题。

基层治理是一项集众智、合众力的工作,社区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便民惠民服务,让服务更有温度,不断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

近年来,我市聚焦单一转多元惠民、被动转主动利民、散发转集成便民、业余转专业安民、输血转造血富民的“五转可感”模式,破除贯通式行政治理一元体系,借助政府购买服务,以公益创投、项目开发等方式,赋予社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功能,补齐社区服务模式单一、治理力量薄弱、创新不足等短板弱项;创新“自下而上”治理方式,塑造“幸福夕阳乐”“永前家+”等服务品牌,开设“四点半课堂”、老龄食堂,有效服务社区群众。同时,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开展模块化学习、系统性吸纳、开拓式创新,让不同社区能够因地因策因民实施精细化便民服务;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挖掘领头人,创新组建先锋红、活力橙、平安蓝、生态绿、卫士白“五彩”志愿服务队,联动专业社工、社会组织合理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以更多的治理场景和更优的服务供给,不断绘就城市幸福底色。

此外,我市还探索建立政府、市场、社区资源多级补充机制,实施“空间换服务”,将社区利用率不高的空间精准“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持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前锋区融媒 姜曦悦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