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润东:让更多农作物装上“广安芯片”

发布日期:2025-04-08 08:50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4月4日,在邻水县城北镇小鱼滩村的油菜试验田里,油菜花海渐渐褪去金色的浪潮,露出一支支油菜果实。一大早,四川黍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潘润东就与同事一道,走进田间地头,察看油菜长势,收集第一手资料。

“同一油菜植株,主枝上果条粗壮、果实饱满,而分枝上基本没有结果,或者形状不好,这就需要分析原因,看究竟是土壤营养不够、管理有漏洞,还是品种自身的问题。”潘润东一边向同事介绍,一边在记录板上详细记录油菜的叶片颜色、生长态势、结籽情况等。

今年29岁的潘润东是重庆人,毕业于海南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是一名农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他曾在重庆市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担任3年科研助理。2023年,他通过邻水县的“县引企用,双向进入”引才机制来到邻水工作。2024年,他入职四川黍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作为一名从事粮油作物栽培育种的科研人员,他的主要工作是验证油菜、花生、玉米、水稻等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的稳定性、丰产性、抗逆性及品质表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种子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油菜种子的品质与植株在田间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它的每一个生长阶段都像是一个独特的密码,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潘润东说,叶片的颜色和形状变化,都可能暗示着营养状况的改变或者病虫害的侵袭,而生长态势则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产量。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每一株油菜的生长情况,才能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随后,潘润东走进他的另一个“战场”——实验室。只见他通过精密仪器,对取自不同区域的土壤开展化学检测,进一步了解土壤的肥力、酸碱度等,分析土壤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从油菜育种的初筛、区域实验到大田模拟的生产实验阶段,包括整地、下底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储存等,潘润东和他的研究团队全程跟踪,做好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以及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

“生产试验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哪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影响油菜的生长。”潘润东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高,不仅制定试验、示范和技术工作计划,还积极组织实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工作中,他除了要指导生产人员掌握技术要点、解决生产中一些技术问题外,还要记录生产数据,并做好技术工作小结。

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分析后,潘润东和他的研究团队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一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公告,面向产业需求和生产急需登记推出特色品种1254个,其中,由四川黍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南充市农业科学院联合申请的“广油1号”油菜品种荣登榜单,这也是以广安命名的粮油作物新品种首次获得国家认定,填补了全市在种子培育领域的空白。

“这是全体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团结协作的结果。”四川黍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飞介绍,作为广安市首家粮油作物育种企业,公司在承担四川邻水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的同时,还致力于提供农作物品种繁育、作物营养、健康栽培和社会化服务。目前,公司拥有像潘润东一样的青年科研人才8名,建有良种繁育基地、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果蔬产业中试基地等2600余亩,申请受理专利12项,授权6项。

科研之路永无止境,潘润东表示,他将继续坚守在科研一线,深耕花生、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新品种培育,让更多的农作物装上“广安芯片”,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邻水融媒 张天文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