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初中文凭,却从一名钳工学徒一路成长为汽车灯具设计制造团队的负责人。10年间,他先后5次荣获华蓥市政府授予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次获评“优秀企业员工”,1次被评为“优秀管理人才”。
他,就是华蓥市正大汽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汽配公司”)制造部部长兼智能化注塑车间主任邓国飞。
从“门外汉”到技术“掌舵人”
2001年,初中毕业的邓国飞远赴广东打工。两年后,听说家乡成立了一家汽车配件制造公司,他便回乡应聘。
“当时自己没学历又没技术,就从钳工、磨钻工这些基础工种干起,没啥技术含量。”邓国飞回忆道。
但他并不甘于此,旁边的模具生产线将图纸变为实物的奇妙过程深深吸引着他。只要有空,他就泡在生产一线,向工友打听设备功能。
他的执着与上进被企业负责人看在眼里。3个月后,邓国飞如愿调入模具生产线。
然而,真正上岗后,他才发现模具设计与制作远比钳工复杂,需要熟练掌握铣床、磨床、电火花等多种工艺技术。
“就拿电火花加工工艺来说,它通过电脑自动化控制,能精密加工各类异形材料,是很多制造企业的关键工艺。”为掌握这门技术,邓国飞一边虚心向前辈请教,一边自掏腰包买书自学。他常常在车间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吃饭也是匆匆几口便又钻回车间。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不懈努力,邓国飞基本掌握了电火花技术。随后两年,他熟练掌握了整个模具生产线的设计和制作技术,成为公司骨干技术人员。因工作业绩突出,他先后被提拔为班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2017年,邓国飞升任制造部部长,成为企业研发生产的技术“掌舵人”。
汽车制造领域技术更新迅速,邓国飞时刻关注国内外汽车产业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企业引进最新技术和设备。每次新设备引进,他总是先学习设备结构性能、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等基本知识,再将经验传授给同事。
长期“扎根”车间,邓国飞练就了“听音辨故障”的本事。机器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他仅凭声音就能大致判断问题所在,并迅速在脑海中形成解决方案,大家都称他为“手到擒来”的“机器医生”。
正大汽配公司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汽车灯具制造企业,订单源源不断,机器设备长期高负荷运转,故障时有发生。邓国飞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就在记者采访前一晚,他在家中休息时接到设备故障报告,立刻赶回车间,与同事们一起排查问题,直至恢复生产。
“这批订单生产安排精确到天,一旦停产就会耽误交付,必须及时解决。”邓国飞说,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转既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公司负责。
搞创新永远没有“句号”
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客户认可。邓国飞还记得10年前,公司接到国内一家大型车企LED车灯订单时的情景。该车企相关负责人表示,若能满足要求,后续车灯订单都交给他们。
这是个大活儿,也是个难得的机会!邓国飞立刻带领团队投入研发,从设计图纸到制作模具,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
经过10天夜以继日奋战,样品出炉。众人松了口气,邓国飞却眉头紧锁。因为他发现样品泛黄,与客户要求的颜色有偏差,后续几批样品依旧如此。
怎么办?眼看交货时间临近,邓国飞一边在车间反复试验,一边联系省内外专家探讨原因,最终排查出是设备温度偏高导致材料塑化问题。他及时调整设备参数,最终生产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此后,该车企放心地将后续订单交给正大汽配公司,双方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灯具不仅是汽车的照明设备,更是汽车的‘眼睛’,从性能设计到系统协调,每个细微环节都会影响整车品质和安全。车灯研发要依据车辆整体风格进行设计,把客户需求转化为实物。只有研发出打动客户和市场的产品,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足。”邓国飞表示。
随着汽车产业快速升级,车灯从简单照明设备逐步向集美化装饰与智能科技于一体的多功能组件转变,给灯具研发设计带来新挑战。邓国飞深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变化。
去年的一次生产中,他发现夹持车灯的机械手臂易划伤车灯表面,影响外观光滑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邓国飞立即着手改进工艺。通过查阅资料、深入研究,他成功探索出调整夹具形状、在夹具滑槽内装设移动块的方法,实现机械手臂对车灯的灵活夹持。这一改进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还提高了转夹效率和产品优良率。今年1月,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邓国飞常常对生产中的难题进行攻关,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仅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就达6项。
“10年8次获得‘政府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政府对技术工作者的激励。”正大汽配公司总经理邓政说,公司每年推荐“政府奖”候选人时,都由车间、部门工人民主推荐,邓国飞每次都获得最高票数。
“我仅仅做了本职工作该做的,没想到竟收获政府给予的这么多荣誉,着实让我深感意外与荣幸。”邓国飞坦言,时代在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作为技术人员,搞创新永远没有“句号”,“制造出让客户满意、市场认可的产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华蓥融媒 舒昕 周松林 尹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