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2025年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廊四带”建设工作交流会在广安召开。会上,发布了川南渝西、川中渝西、川东北渝北、川东北渝东北4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创新典型案例,案例涵盖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文明实践助推跨省新区建设、文化赋能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等内容,交出了川渝两地联合开展“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亮眼成绩单。
川渝两地文明实践“一廊四带”建设工作成效如何?接下来又将如何推动?本报记者摘取案例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川南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
行走川渝路 思政“金课堂”
川渝一家亲,思政育新人。近年来,江津、永川、荣昌、泸州、内江5个市、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大中小学生与社会面群众思想引领共同发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联动开发“历史+现实”的本土课程体系。各市、区系统梳理本区域红色资源等场所和开放发展等领域代表性点位400余处,采用开门招募形式,组建党委宣传部等骨干成员组成的100余人课题组,合力开发18大类100余个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川南渝西思政“金课堂”名师工作室。
联合打造“现场+课堂”的涵养教学体系。将思政“金课堂”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统筹谋划,作为机关工会活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创新开展。建立课程旁听评估机制,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定期推荐新人、末位淘汰和动态更新,确保师资队伍稳定、优质。坚持组织试讲,结合试讲情况,集体备课反复打磨课程内容。
构建“分散+协同”的组织运营体系。思政“金课堂”广泛开讲后,5个市、区积极探索一体化服务模式。利用全媒体平台资源,对思政“金课堂”进行宣传推介。突出思政“金课堂”公益属性,组织送课服务500余场次。以跨地区跨部门协同,推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更加集约、多元,实现组织运营便捷、有序、高效。
下一步,川南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将在课程共享、资源互通等方面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动性、感染力,合力打造思政“金课堂”。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探索更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
文明相遂 资足潼行
巴山蜀水同源,川渝文明共脉。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主题,创新构建“传统文化夯基、红色文化铸魂、乡土文化润心”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深入实施“涪泽遂潼 文润巴蜀”文明实践项目,着力打造跨区域文明共建示范样板。
激活传统文化,厚植川渝文脉“同根同源”。围绕“共同保护川渝非遗—携手传承巴蜀文化”主题,联合开展实践活动1300余场,充分挖掘非遗项目635项,涌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23人。依托毗邻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举办主题宣讲活动等30余场,联合编排精品节目10余个,演绎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涪江流域文化资源,联合举办文化活动60余场,累计吸引游客200万人次,带动消费4.8亿元。
传承红色文化,延展川渝精神“主线主链”。围绕深化川渝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签署协议方案,聚焦38处红色遗址,重点打造“一轴两区两带”“一馆一园一基地”联动发展格局。以“红色研学”为契机,组成“红色研学联盟”,开发百余门主题研学课程,推出研学线路20余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1000余场,覆盖82万人次。发挥自身特色,推出“红色+生态”等复合型产品,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开发融合项目,共建红色精神传承带。
沁润乡土文化,共建川渝乡村“宜居宜业”。毗邻乡村建立跨村村民议事会等移风易俗新模式,建立“新风银行”文明积分兑换等创新模式。开展“川渝身边好人乡村公益行”等活动百余场,探索建设川渝两地新乡贤联盟,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毗邻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资源,整合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余场次,不断激发乡村文明治理新活力。
川中渝西文明实践带将继续深化合作,打造更具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标志性品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凝聚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
文明共生 产城共兴
把握时代机遇,勇立改革浪头。2020年12月29日,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正式成立。自此,新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作用,让文明基因融入产业血脉,让文明温度推动新区拔节生长。
破界——跨省协同的文明力度。建立“成本共担、人员共派、增量共享”分配机制、税费征管一体化机制、全国首个跨省域检察协作机制、社会治理共管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协同机制,聚力共建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实现“一体”共建、“九城”共享。
融合——巴渝文化的文明厚度。整合渝北“理论麻辣烫”、邻水“报春鸟”宣讲品牌,组建“渝邻之声”宣讲队,为产业发展赋能。“理论微课堂”等沉浸式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川渝共融”全民阅读集中展示活动、“渝邻同心”文艺采风等20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奏响两地交流互鉴的文明乐章。
共生——产城共兴的文明跨度。“渝邻一家亲”共建活动,让两地干部群众共叙邻里乡情;渝邻城市公交“一卡通”等举措,让两地群众往来更加便捷畅通。“1+2+8”工作模式,让政务服务与文化供给15分钟可达;川渝首个“文明实践+数智就业”零工市场,让企业享受“一站式”服务。“新区故事 情暖高竹”等活动,持续为新区发展赋能。
蝶变——产业发展的文明温度。在201家企业建设者中,无数闪耀在税务、公安等岗位的“服务明星”“文明标兵”,为新区经济发展倾心服务。
未来,川渝高竹新区,这座崛起于省界上的新城,将继续书写“文明共生 产城共兴”的时代篇章。
川东北渝东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
川渝共铸红色魂 五城同绘强国梦
2025年,川东北渝东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迭代升级“5+1”工作路径,推动理念契合、活动结合、工作融合,形成共建共办共享的良好局面。
科学理论同讲,凝心聚力铸忠魂。梁平区牵头,推动五地理论宣讲资源融合、活动联合。
思想政治同润,价值引领育新人。开州区牵头,推动五地红色文化触动人心、润泽民心。
先进典型同树,见贤思齐共奋进。达州市牵头,推动五地崇尚典型化作新风、蔚然成风。
文化活动同办,精神文明润城乡。万州区牵头,推动五地精彩活动深入群众、惠及大众。
文明乡风同育,移风易俗扬正气。城口县牵头,推动五地基层治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特色亮点同创,齐心协力树品牌。创新实施“川渝共铸红色魂·五城同绘强国梦”主题活动,打造川东北渝东北国防教育特色品牌,五地围绕品牌建设想到一起、干在一处。
推动川渝两地文明实践共建互鉴,川渝两地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政策落地;坚持群众主体,推动惠民有感;坚持资源整合,推动持续发展;坚持做优品牌,推动成果共享。
未来,将继续全方位推进、多层次深化具有川东北渝东北辨识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品牌,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整体覆盖的全域工作格局,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广安日报记者 刘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