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发布日期:2024-04-25 08:56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赵悦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何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理论,概括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并进一步强调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需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主体”。鼓励企业进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支持组建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筑牢科技创新人才底座,持续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需持续高效能优化,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领导干部抓科技创新的能力,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技术人员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推动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让“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使各类优质要素能顺畅地向新质生产力流动。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力度持续加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政策的实施必须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只建立在提高要素投入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对现有要素在各行业、各部门的重新配置,进行生产要素由低效生产者向高效生产者的再分配,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地流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使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市场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强化新型要素供给,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健全分配机制,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加快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用”高度耦合系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加快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与政策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建立健全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赋予科研工作者更大自主权,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增强全社会对原始性创新的包容心、宽容度和承受力,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且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融入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拓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吸收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转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在技术交流与合作上取得新的飞跃。加大对国际化尖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水平,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助力。(作者系小平干部学院、广安市委党校经济与管理教研部教师)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