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办学差距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发布日期:2024-05-30 08:53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张建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市教育体育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城乡融合发展之基。

整体布局促发展,在资源布点上注入“融”的基因

统筹谋划抬底部。印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支持前锋区试点开展学区制改革,推动武胜县试点集团化办学,统筹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加大投入补短板。争取各项资金22.43亿元,有力保障学校建设资金,全市连年实现教育投入“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十四五”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25.83亿元,新(改、扩)建104所公办学校,新增学位6.22万个。

对照标准投资源。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聚力推动提升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装备、学校班额等办学条件,建成市、县教育城域网。成功争取重庆云教育向广安全域免费开放,利用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县录播平台提供的优质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积极推动破解城乡教育鸿沟。

多种模式促均衡,在发展过程中筑好“融”的桥梁

实施“以园带园、以城带乡”工程。创建76所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整体提质城乡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7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0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7.46%,广安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整体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地级市。

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开展市—县—校“强课提质·减负增效”教师大练兵,全省首创全员抽签竞教,新创建省、市级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27所,“双减五提”模式在全省“双减”工作会上交流。

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整合招考、教育科研、技装电教、教师发展等力量,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优秀教师、优势学科团队校际间“走校”授课制度。实施市域高中提质县域高中振兴行动计划,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增至14所,近60%的中学生就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更多学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创新驱动激活力,在改革探索中构建“融”的常态

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组织管理体系,全域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条件的367所中小学校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完成率达100%,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在教育系统实现全覆盖,改革进度全省第一、改革经验全省推广,让党组织成为办好教育的坚强堡垒,助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坚定实施同城融圈首位战略。与重庆市教科院、渝北区教委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04所中小学校(园)与成渝地区优质学校携手发展。

建立兜底保障体制机制。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通过中省资金补助、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单位及干部职工捐资、社会捐赠等方式广泛筹集资金,精准资助困难学生,全市无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

城乡教师同步管,在夯基固本中增强“融”的动力

定向补充增数量。实施乡村教师定向补充计划,通过定向培养部(省)属公费师范生、招录(聘)特岗教师、定向培养“一专多能”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多个渠道持续补充乡村教师队伍。开展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及“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保持乡村教师队伍活力。

强化培训提水平。坚持对标重庆、学习重庆,建立人才共育、干部互派等常态机制。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级教师培训项目等各类培训,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校本研修、网络研修,持续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培养力度,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

加大投入保质量。积极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及乡镇工作补贴政策,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和200元标准足额发放补贴,定期组织医疗专家到艰苦边远的乡村学校巡诊。加快实施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累计建成投用教师周转房5900余套。落实农村教师评职晋级等优惠政策,实施农村任教满30年的教师,可以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晋升高一级职称,保障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等方面待遇,有力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作者系广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