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着力” 建设文化强国

发布日期:2024-11-28 08:57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行动纲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论语》里记载了孔子关于国家发展的阶段论述,国家的发展要经历庶之、富之、教之三个主要阶段。由此可见,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和道德教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文化兴盛做支撑。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坚持“四个着力”。

在坚持“两个结合”上着力,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找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路径。这些理论成果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紧密相连。“两个结合”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任务,为推进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遵循。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深化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国家、社会、个人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怀。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站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华文化立场,激发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

在创造性转化上着力,让传统文化顺应历史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将优秀传统文化看作关乎国家民族精神命脉和传承与发展的根本,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的重要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命脉关乎生命共同体的生命。“精神命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表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克服墨守成规、生搬硬套、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创造性转化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融会贯通,创造出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特征的鲜活文化。“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敬礼,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在创造性转化中赓续精神命脉,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在推进文化创新上着力,让文化闪耀新时代光辉。这种创新就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继承、没有创造性转化的创新,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推进文化创新,让文化闪耀新时代光辉,任重道远。首先是理论的创新。要加强理论研究,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创造性转化与创新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等,从而,使创新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其次,对传统文化“释”出新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注意对中国传统典籍的甄别和推广,说清楚它的“本意”,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下的问题,提出“新说”,释出“新意”。如,传统的二十四孝,有的显然已不合时宜,而“新二十四孝”中“教父母学会上网”“带爸妈去旅行”等内容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再次,要在传播的途径和影响面上创新。传统的文字传播或口口相授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创新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充分运用网络、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让人们通过视觉、听觉、沉浸式体验等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同时,深刻洞悉历史与时代的脉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全过程,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面。

在以人民为中心上着力,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努力构建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强化人民精神力量的现代化文化发展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文艺工作者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亮度的作品,铸就时代文艺高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加大文化投入,培养文化人才,建设文化阵地,提升文化服务,丰富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平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及新媒体平台坚守“思无邪”的理念,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化人心,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创造源泉,蕴藏着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期待,是推进建设文化强国的落脚点和不竭动力。

(侯立新 作者系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