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布日期:2024-11-28 09:00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和理论遵循。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重视以下三个重要问题,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断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的根本前提,也是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实践指导力的根本保证。具体到文艺文化实践中,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文艺发挥出最大思想能量;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其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破立并举、综合施策,不断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艺文化发展的雄厚基础和强大力量。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与指南。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古与今”“中和外”的关系。从“古与今”来说,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中和外”而言,要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不断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首先,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没有建立起来或者不够巩固,就无法处理好“古今中西之争”。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的鲜明特性。其次,坚持开放包容和胸怀天下。秉持开放包容,我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开放包容和胸怀天下是我们不断促进和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认识基础。

[赵悦 作者系小平干部学院(广安市委党校)教师]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