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彧捷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融合、民生建设是今年省市两会的热点话题,在2025年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关键词均被多次提及。其中,公共服务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现阶段,当前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在城乡之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公共服务仍然是乡村发展的短板。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补齐这一短板,提高全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城与乡”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城乡资源布局、能力提供和服务质量上表现突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如道路交通、通信基础、供电供水、教育医疗条件滞后,民众在享受公共服务时存在诸多不便,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新时期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特点是均衡、关键在质优,要把提高发展平衡性、优质性放在重要位置。推动就业支持、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育幼、文化休闲、生态环保等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充分运用数字治理工具优化供给流程、对接供需,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便利度和可及性。
“智与治”高效融合,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现代化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除基本的教育、医疗、社保外,还包括文旅、通信、环保等现代化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解决好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大力建设数字乡村,实现城乡地区5G网络覆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专项行动,推动数字服务普惠应用。鼓励支持新技术赋能,引进既懂农业农村、又懂技术应用的专业型人才参与乡村治理,以数“智”化激活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高效能。
“质与量”双向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2025年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向。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关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更关系到乡村治理实际成效和整体风貌。
“宜居”的首要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宜业”离不开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支撑,优化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智慧农业生产、直播带货、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为探寻乡村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注入新动能;“和美”在于乡风和、民风淳、环境美,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产业更高水平融合,以需求为导向注重优质公共文化的供给,打造融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现代化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幸福乡村。
“供与需”精准匹配,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与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仍有一定距离。农村公共服务基础性供给不足、公益性公共服务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缺位、“现代性”条件缺失等,均难以满足对优质共享、现代化公共服务的需求,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扎实推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优化运行机制、完善反馈体系,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城乡一体推进,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在守牢普惠民生底线的基础上,着力为乡村提供更多优质现代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公共服务建设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系小平干部学院、广安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