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发布日期:2025-02-27 08:50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袁廷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适应科技变革、应对竞争挑战的大势所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5年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传统产业焕新和优势产业向新,加快建设具有广安优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市现代产业体系还存在规模体量偏小、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还未成势等短板,必须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改革发展浪潮中抢占主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广安高质量发展支撑。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从平台建设、技术转移、科技金融、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协同发力,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名校”合作开展科技攻关,鼓励产业园区聚焦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布局建设公共研发创新平台,帮助企业降低研发创新成本和门槛。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突出教育的先导性功能、科技的战略性地位、人才的根本性作用,坚持以“建好校、办好学”为牵引,按照“名校支援、名师担纲、名企合作”思路,高水平筹建广安理工学院(暂定名),支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级“双高”院校、争创职业本科院校,支持广安数字职业经济学院建设,以高校撬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突出科技创新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好西南交通大学广安技术转移中心、岳池医药孵化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功能,积极争取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在广安设立分支机构等新的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深化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畅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生产需求对接渠道,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在广安转化。

以建圈强链激发产业动能

加快突破新兴未来产业。结合全国以及川渝地区新兴产业布局,在国家战略腹地、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下,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新材料、氢能、低空经济等产业方向,突出比较优势和现有项目储备,因地制宜找准跨区域“建圈强链”主攻方向和切入点,集聚更多资源要素推动新兴未来产业破题起势、加快发展。

提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和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为着力重点,筛选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话语权、行业引领力的龙头“链主”企业和标志性产品,加快形成百亿级产业链条。

加强头部企业招商引资。锚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招引行业“链主”龙头企业、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用好深圳“20+8”产业集群转移和成都·广安“双飞地”建设等机遇,探索建立友好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深圳、成都等地的新兴产业向广安布局、先进技术要素向广安流动,加快形成我市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

以有力保障夯实产业支撑

强化产业发展配套保障。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机制,建立分层级、分类别、分领域、分主体的多维指导体系。围绕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等内容,结合广安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强化相关企业项目的水、电、气、讯以及金融等要素保障,不断完善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生产性生活性配套设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紧跟政策加大向上争取。积极对接中省部门,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省盘子。围绕中省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投向,聚焦基础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等领域,选准突破口、切入点,谋划一批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储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申报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实现土地、数据、金融等要素高质量供给。锚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以控制成本为核心,降低各种隐性和显性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政府的审批效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作者系小平干部学院、广安市委党校科研部副部长、经济师)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